英语的主科地位真能取消吗?只怕没能实现“减负”,反而给普通家庭和优渥家庭孩子间,平添一道新的“技术性”的鸿沟。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理由是“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提出疑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委员的初衷能理解,学生负担确实很重,我们的国力也确实持续上升,将来的国际地位更会大大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因此就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地位,怕只怕初衷虽好,但效果未必佳。
举个例子,目前的义务阶段必修英语,就像学校硬逼孩子添加的某种“营养”,不管你爱不爱吃,挑不挑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吃,而且在严格监督下,必须吃好。
这种“营养”有其明显的特点,第一,它是免费的,不管什么家庭条件的孩子都能吃得上,一视同仁,没有其他隐性门槛。第二,不管是谁,只要认真吸收这种“营养”,都是有意义,有明确的“价值反馈”(考试成绩或将来的择业技能)的,同样非常公平,一视同仁。
如果取消必修英语呢,这种免费“营养”就被取消或者弱化了。但这种“营养”的价值并不是客观上不存在了(如果你认为未来可见的若干年,英语将毫无价值,那就不谈了)。
看重这种价值,并具备客观条件的,并不会放弃英语的学习,而是会通过补习、家教等各种方式,继续吸收这种养分。
而家庭条件有限、吸收这种养分的途径有限(只能通过学校)的孩子,则会变得非常被动,虽然名义上英语可能不在列为“必考”,但你不能否定它在获取信息、就业,甚至交际方面,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学校可以不考,但不代表社会不需要,企业不要求。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是减少了学生(尤其是普通家庭孩子)免费获得某种技能的机会和权利。
另一个方面,不必修英语,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该如何处理? 好的城市、好的家庭孩子老早就直接和外国朋友、外国老师用英语交流了,他们可能会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学钢琴、小提琴,或者“中国风”一点,学古筝、学国画。
而条件不好的孩子呢?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怎么安排,看电视玩手机,还是学其他的补习班?补英语?那何必取消呢!补别的,条件允许吗?即使勉强允许,补的这个东西能像以前的英语一样,既实用,又对各种考试(中考、高考等)有实际且公平的帮助?
除非拿掉英语后,可以添上一门无隐性门槛,只要学生努力就能取得公平反馈的新的必修课(别谈空洞的“素质教育”,这四个字蕴含着巨大的隐性门槛)。不然只做主修课“减法”,只会拉大一般家庭和优渥家庭孩子间的各种隐性差距,并不能真正实现“减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