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学生家长在一起聊天时抱怨:现在的课外辅导越来越疯狂了,花钱伤神,不仅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很大,相关部门应该彻底禁止课外辅导。不过这几个家长相互一打听,大家都把孩子送到教育机构补习了,有的还上了四五个补习班。他们无奈地说,“不补不行啊”。
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一边反对课外辅导,一边拼命给孩子补课?关于为何反对课外辅导,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总的归纳起来,多为以下两点。
第一,课外辅导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面临着很重的学习压力。他们不仅要参加书法、绘画、钢琴、舞蹈、编程等各种校外兴趣班,还要参加课外的文化课补习班,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和休息,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文化课学习和兴趣班补课上,学习压力很大,非常辛苦。
过大的学习压力和过于紧凑的学习安排,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得越来越被动。特别是那些被家长逼着上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第二,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今,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教育业成为了是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大量资本和高校毕业生加入到这场“红利盛宴”中。据麦可思研究院《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教育业是人才需求增长热门行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就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与2017届相比,增幅为8.2%。
大家都清楚,教育培训行业所赚的钱,就是家长们为孩子补课、培训所支出的高昂费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这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共识,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给孩子补课,不得不在其他方面节省开支,正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既然课外补课这般不好,那般不是,为何父母又把孩子送去补习呢?
一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补课是“加分利器”。在“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模式下,学生要想拿下中考、高考,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提分策略。课外补习,一方面是复习或预习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挖掘答题技巧。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涨分,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快速提分班”,虽然效果不一定有宣传得那么好,但不能说没有效果。
二是为了缓解焦虑情绪。很多家长给孩子补课,就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补课,我家孩子也要补课”。他们觉得,如果不把孩子送去补习,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长期的“焦虑宣传”,家长的情绪完全被带偏,于是源源不断地给教育机构送钱。
三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有些家长因为自身无力辅导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不是太好,便产生一种愧疚感,他们用补课这种方式来“补偿”孩子。很多时候,就算他们知道补课对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没有什么作用,也会把孩子送去补课,他们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就像某位父亲所说,“我花了许多钱,尽了最大的努力,孩子再学不好,就不能怪我了。”
客观而言,对部分学生来说,补习的作用还是有的,比如一些学科跛腿严重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或一些学习勤奋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去补习,就好比请“医生”给自己把脉问诊,能帮助解决身上的“疑难杂症”。可是如果学生本人没有补课的意愿,且没有决心、没有毅力,家长逼着他们补课,成绩也不一定能提升。
其实,孩子的学习,只要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把各自的事情做好就够了。学校按照规定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家长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并配合学校的工作。少数有特别需求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大多数孩子,应该把课外时间用在阅读、运动或进行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当孩子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他们会发现,课本上知识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健康的体魄、通过阅读获得的独特思维和宽广胸怀,以及对事物的兴趣和专注,才是成功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课外辅导不是中国特有现象,而是国际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亚洲的一些国家,课外辅导机构遍地都是。
对此,我们当然不能一禁了之,毕竟这个产业养活了许多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我们应该规范它们,不断提升它们的辅导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对它们进行严格的监督。作为家长,则应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要跟风,不要逼迫孩子补课,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