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霸的残酷困境:拥有“高配”的学历,过着“低配”的生活

文|诚言呈语

最近,一位在北京工作,毕业于某名校的高中学霸同学,总是给我打电话。

而且每次通话的内容,也都是些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

说实话,我俩在硕士毕业后,挺多年都一直联系得挺少的。

毕竟各自都每天处于一种忙得“莫名其妙”的状态中。

鉴于高中时我们关系非常好,所以即便是没话找话地那么聊,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尴尬。

不过聊了几天后,我就感觉到,他给我打电话,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叙旧。

而是纯粹只想找个人,随便说点什么。

想到这,我感觉他可能要么是工作压力太大,要么个人生活不如意。

对于我这个猜测,他也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虽然他的年薪早就已经接近了七位数,而且在北京也买了房置了车了。

但他却觉得生活长期陷入了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未来提不起什么期待。

坦白地讲,这话要是从其他不了解的人口中说出来的话,那我觉得就是“中年凡学”。

但想想那些自己认识的,跟他一样出身名校的学霸们,又有多少不是在这样的纠结中度过的呢。

回想刚毕业的时候,踌躇满志。

每天想的都是经济独立、买房买车、升职加薪…

看上去,这些目标个个都近在眼前,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若干年后,经济条件确实好了,但账户上的钱却“成了个数字”。

生活条件也确实充裕了,但回到家也没什么兴致,甚至对老人的关怀都有所减少。

在人前确实光鲜了,但在人后,却是精神空虚,很难体会到幸福感。

手机列表里的好友是多了,但愿意主动打开对话框聊上一会的,却越来越少。

有时候,甚至会在接到外卖的时候,被乐观有活力的外卖小哥触动,感觉那才是生活的真谛。

这在我这位同学的口中,叫作“低配生活”。

说实话,我多少都觉得这想法有点矫情。

毕竟我经济条件还不如他呢,而且也没觉得自己比他快活到哪去。

但是“高配的学历”和“低配的生活”,却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困境。

原因在哪?

刚开始,我觉得可能是高学历学霸们大多要接受大厂的996,所以被工作挤压了享受生活的时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转念一想,似乎不对。

因为真正在大厂里996的名校学霸们,更容易通过高额的年薪,更早获得财务自由的机会。

所以在他们的眼里,目标是可以预期的。

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谁都巴不得996呢,哪会精神空虚呢。

想了很久我才意识到,问题似乎出在多年的教育中,我们只是在想着一个单一的问题:如何去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80后来说,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都在被教育着应该如何努力学习,如何去赢得高考。

但很少会有人告诉学生,如果努力后依然赢不了高考,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

学业会有起伏,但学业中的大部分低谷都可以用努力让自己扭转。

毕竟在学生时代里的大部分阶段里,时间成本都算不得太高。

而当考入了名校,拿到了大厂的offer后,虽然从基层到中层并不难度过,但是能更进一步的人,终归是凤毛麟角。

在这时遇到了瓶颈后,如果依然只知道赢的话,往往就会陷入一种迷茫中,难以自拔。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在行动上积极,但在精神上颓废的错位。

虽然在心里依然希望能够达到目标,但在潜意识里,实际上却满怀挫败感。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多年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

而这,就是“高配学历”与“低配生活”的粘合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是否有意义?

答案当然是有。

咱就不说名校学霸工作后遇到瓶颈时的迷茫了。

其实从中考开始,就有接近一半的人无缘普高。

到了高考,一本录取率能超过两成的也只有北上津。

而考研,整体录取比例也不过三分之一。

那么那些努力过,却换不来一纸学历的人,他们的寒窗苦读,价值又当几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无论是名校学子,还是低学历人群,都会陷入到“低配生活”的困扰中。

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似乎没想明白,努力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如何去赢”,而另一种意义,在于白岩松所说的那样,“学会体面地输”。

这不是为失败找借口,更不是为懈怠找遮羞布。

而是只有能在心中坦然面对失败后,才会有重新定位目标的理性,和敢于再攀高峰的勇气。

或许让学生能够从赢中感受输,从输中体味赢,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教育中,培养更多更具后劲人才吧。

标签: 学历 毕业 北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