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选择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一个上海家庭的亲历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教育是家庭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在作者禺心的笔下,她的选择也经历过变化。这不是一篇分析利弊的议论文章,只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展现一个家庭在当前的时代环境里对孩子教育的考量,家长在面对如今“班级微信群”社交、应试教育压力等情形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度量。

本文转载自三明治(ID:China30s),已获得授权。

支持阅读第一,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什么?转去私立学校?”先生从满屏代码中直起脖子,怀疑自己听错了,“开什么玩笑?不行。”果断拒绝。

“可是现在在这个学校很痛苦啊。”我求他,“孩子不适应,我也不适应。”

“谁不是那么过来的,不都没长歪。”先生又折下脖子,边码代码边说,“我看孩子还好,你自己调整一下,适应适应。”

“你听我说嘛。”我耐着性子,“我觉得有条件的话,咱们得给孩子更好更人性化的教育……我做了很多研究,那些名家,比如钱钟书杨绛都是上民办学校的。还有……”

“不行,你别瞎折腾了,反正我不同意。”不等我话说完,先生合上电脑,转身出去了。我的声音被郁结在了门里。

但我主意已定,孩子在公立学校待不下去了。

孩子在这所本地有名的公立学校读书已经快两年了。几年前,先生与我讨论要买学区房的时候,我是并不赞同的。一来觉得贵,二来脑海里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自己读书那会子。上学就近。读书好坏,全看个人。学得好的自然就通过中考高考一层层筛选留下来了,学得不好的自然也通过其他的路子谋生活去了。并未觉得学校有多么重要。

孩子大班的时候,小区里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都陆陆续续通过换房或者买新房,购置了学区房,我才了解到目前住房对口的学校是本区有名的“菜场小学”,每年小升初的升学率都在本区垫底。

孩子上学突然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迅速地将买房放上了日程。看中了一所本区有名的公办学校,这所学校在百度百科页面有着极为体面和有情怀的介绍,要孩子们“快乐和成功每一天”。古来痴心父母多,“快乐”与“成功”不知道捕获了多少为人父母的初心,我们也未能免俗。由于家长的趋之若鹜,房价高得离谱,2015年就近五万一平米了,仍一房难求。拉锯了半年,才买上。终于将孩子的学籍挂到了这所九年制学校下,以为高枕无忧了,心里美滋滋的。

要离开这所美誉在外的学校的心,也就是在那些小事中慢慢滋生的。

三十年前我的小学生活,父母管他们的事业,我管我的学习,互不影响互不参与。我为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负责,与家长无关。所以当我发现荣升为一名小学生家长,竟然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是十分诧异和反感的。

首先是在作业上的参与度。比如阅读录音打卡,比如完成生词默写,比如作文的审阅等等都需要家长协助完成。这违背了我让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初心,选择刻意不参与。

上学伊始,班级热心家长建了群,一个孩子两个家长,有的还拖进了爷爷奶奶,浩浩荡荡一百多号人。若有类似“XXX同学今天抄写的字迹特别好,表扬。”来自班主任的信息,唰——地下面即时便会整齐出现几十条鼓掌和点赞的附和。

但凡老师发的信息,通知型的,必定尾随一片“收到”;分享型的,必定尾随一片“孩子好棒”“老师辛苦了”外加一堆表情符号。有语言丰富的,还能写出长长的好听的句子,其他人便复制黏贴转发+1,齐整一串。得空,也想看看是不是漏了什么重要通知。便常常迷失在一片花花的长得一样的信息中。我猜想这也许是学校社交生活的一种?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局部地区成为了网红,在这里享受一呼百应的权威?而那些立马回复信息的家长们,或许担心不回复不说句好就显得自己怠慢老师了?或者是下意识附和惯了?难道不回复孩子在学校就委屈了?不得而知。

群被设为免打扰模式。忍了吧。

这所学校的一个特点是活动多,有全校运动会、合唱会、义卖会、朗诵会等等。在入学前我关注了公号。画面的华美与辞藻的澎湃,恍惚让人觉得在看大片。后来才了解,这所有的漂亮的活动背后,是一大群家长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但凡公司来了新人,他都会被派去安排聚会,组织团建,以及做一些大伙儿不愿意做的事。我刚进公司时经历过,不过后来又有了新人,我便理所应当地将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交了出去。在成为小学生家长后,我又荣幸地成了这个领域的新人。因在文艺方面稍有特长,凡班级有活动,我都被委以任务。活动接踵而至。慈善义卖,我受托制作宣传画,花了整两天。朗诵比赛,我受托选诗给孩子们现场排练,花了整两天。迎新年派对,我受托策划音乐剧,花了整整一周。

还不包括每几周一次作为志愿者组织交通,出席学校参观日,出席运动会,出席义卖,出席孩子升为少先队员的仪式等等等等。

我亲眼看到自己做了两天的海报最后在风中被吹得零落倒地。了解所谓的慈善义卖,款项并没有明确的去处。了解红歌朗诵比赛只是为了应付教委。而少先队入队仪式,每个班只报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其他人的名字统一为一个“等”字,那有姓名的小朋友,妈妈是校家委委员。内心许许多多的质疑和反感,但我都没有想过要推脱。我没有想过要推脱,作为一名新人,怎么能够推脱呢?怎么好意思推脱呢?这可是老师看重我啊。说不定还能因此更加照顾我的孩子呢。

再说,所谓能者多劳。忍了吧。

学校的家长会安排在晚上,算是对白天工作的家长的一丝眷顾了。终于不用请那可怜兮兮剩余的几天年假了,我心怀感激。到的时候,大部分家长已经整齐地在自己孩子的位子上入座了。我找到孩子的名牌,坐下来,背紧贴住椅子。顶上十几盏白炽灯照得教室如同白昼,窗外的知了叫唤着夏末的余热,角落里的立式空调咕咕地吹着冷气。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稿子。等着。

一位老师进来,边低头将手里的U盘插到电脑上,边介绍是数学老师。接着拷出PPT,打开,照读起来。十五分钟后,讲完,拔下U盘,出去。又另外一位进来,是语文老师,同样地从U盘里拷出演讲稿,对照着讲完,出去。又来一位。

台上讲得照本宣科,我听得了无兴趣。邻座的家长奋笔疾书地记着什么。外面的知了声依然此起彼伏,我眼神跨过讲台漂移到了墙上。墙上红红地贴着什么。仔细看,原来是50个孩子的名字,名字后面跟了一只只红色的苹果贴纸,多的有好几十只了。本能地寻找自己孩子的名字。有了,在这里。天哪,她的名字后面居然一只苹果也没有!

我心一沉。

但很快甩甩头。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一会儿还有任务呢。我将胡乱的思想从脑海中挤出去。

在家长会之前,班主任发信息给我,希望我分享一下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因为她发现老大几乎每时每刻都拿着书在看。我欣然接受,为此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心得,真诚地要做一番分享。

到家长分享环节,几位妈妈被逐个请上去。有分享孩子数学成绩为什么好的,分享孩子语文成绩为什么好的,分享英语成绩为什么好的,分享怎么安排时间的,甚至分享怎么吃饭的。

到结束,都没有叫我。

后来班主任发信息解释,说这个决定是几位任课老师一起做的。又说,你孩子的确爱看书,但爱得有点过头了。上课还经常偷偷看,不止一位任课老师向她反应了。尽管她成绩还算不错,但这样违反纪律的,不能作为榜样。

我便想到墙上她的名字后面,光溜溜地没有一只苹果贴纸。

心疼。是否要在这所学校继续读下去,动摇了。

小事的一件件积累,蓄势等待着某个时刻的爆发。

一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女儿冲到我怀里,哇地哭出来。我一下意识到了不寻常。女儿自小安静快乐,这个点不是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就是与妹妹玩耍。情绪这样奔溃几乎从没有过。

我来不及换鞋放包,蹲下来,抱她,问怎么了。小朋友抽噎着断断续续说着白天发生的事情,“老师……说……偷……罚站……”在细问和倾听下,好容易才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原是老师在讲台上放了许多的彩纸,准备在后面课上用,吩咐孩子们千万不要动。谁料,上课前,她瞥见坐在第一排的女儿手上正拿了张一摸一样的纸在折着玩,立马火冒三丈。口中骂骂咧咧说着告诉过你们不要拿你还拿这和偷盗行为有什么不一样,一边夺走了孩子手中的纸又将孩子从位子上拎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孩子在冷风中站了一节课。

瞬间胸口一团火涌了上来。

“是家里的那种彩纸么?”我颤抖的手指指向桌上放着着一叠彩纸问。

孩子点头,被理解的泪珠一颗接着一颗翻滚滑落。

掏出手机,拍照,发给老师。

“X老师,你怎么可以冤枉孩子偷了纸?你看,这种纸我家有一打!”想了下,觉得措辞不妥,删去,又输入:“X老师,白天您说孩子偷了纸,是这种纸么?我家有好多。孩子书包里一直带着。”待要发送,又觉不妥。“X老师,听孩子回来说白天您以为她拿了班级的纸,她很委屈,现在还在哭呢,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啊?来确认一下。”终于按下了发送。

你怎么这样窝囊,我对自己说。

没有回应,憋着一肚子的气失眠了整晚。第二天上班的时候,电话响起来,是老师的。

“X老师,你好呀。”接通电话,双唇颤抖起来。我努力扯了扯嘴角,让它上扬。听说嘴角上扬后,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XXX妈妈,我看到你给我的图片了。是那个折纸是吧,她昨天都告诉你了?她从家里拿的是吧?我知道了。”电话那头淡淡冷冷的声音。

我猜她的嘴角肯定没有上扬。

“X老师,是这样,谢谢您打电话来。昨天孩子回来很委屈,说是在外面站了很久。我知道这孩子沟通方式的确有问题,她还小,不大会表达,所以您才生气,这我理解……”

“我知道了。后面我找个机会在全班面前和她道个歉吧。女孩子还是要面子的。就这样了啊,我要上课去了。”电话挂掉。

你怎么这样窝囊?我问自己。

无心工作,一整天都为孩子的委屈心疼。晚上回家,第一时间问孩子,老师有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给道歉。

“没有啊。”

自己孩童时候的校园环境,回想起来充满了暴力。无论是老师施予学生的,还是学生之间的。老师对于学生的言语侮辱是日常。我也亲眼看见一位青年男教师在办公室用皮带扯打一个被怀疑偷了东西的男孩。亲眼看着好友留了十年的的齐臀长发因为被班主任看不惯,拿了把剪子就在班级里给铰了。公平更加丝毫谈不上。老师当然绝对只看重几个成绩好的孩子。

但要说这些回忆里是否充溢了痛苦和控诉?并没有。孩童的自己看世界,不带偏见,不带价值观。所以在那样的环境里,因为居于鄙视链上端,我甚至是沾沾自喜的。

回想起来,这般儿时的单纯天真无欲无求,着实让人心生怀念。但人总要长大,而且不可避免地越长大越复杂,越带了许多的见解,或者说偏见也未尝不可。当孩子到教育体系中的时候,我已经带了一把尺子去丈量世界了。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说深深地浸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人的自我实现是基于一个安全、接纳和尊重个体的环境。

我带着这把尺子,相信世界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世界应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里的教育,看到的成人无控制的情绪宣泄、不尊重个体、以成绩和纪律为唯一衡量准绳,以及我最在乎的——没有公平的对话空间。进步在哪里?是的,如先生所说,在这个学校待不下去的不是孩子,而是——我。

家长的人云亦云拍马附和,我能忍。活动多需要家长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我也能忍。但是没有公平,没有对个体的关怀和爱,我无法忍受。很多事情我可以妥协,孩子的教育,我不想妥协。

我理解形成这样的局面有许多的因素。这些成人在日复一日的大环境的浸染中无意识地展现了这样的言行,并不代表他们个体就是坏人。他们的背后也有许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奈。我不责怪任何一个个体。但于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家庭,无力改变环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身——选择跳出这个大缸,走一条不那么身心难过的路。

我开始关注并参与了一些私校的招生宣讲会。宣讲营造了许多的理想,与我的不谋而合。因为掀掉了“成绩为唯一准绳”的盖子,使得个体发展和环境公平能更大程度的实现。不为飞黄腾达,不为成为精英,只为挣一口平起平坐的气,我决定要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出来。

还剩先生这一关。

“你看,咱们买学区房,花了几百万,两个孩子上私校,算算价钱也差不多。”我试图说服先生。转学这事,于他极为突然。学区房才弄好没多久,他满心以为尘埃落定,没想到我又要折腾。他是极为安稳或者说珍惜的一类人,无论是工作、爱情或者家庭,颇有随遇而安的佛系心态。一杯清茶一缕阳光可以度过一下午。而我,却总对现实不满,想要做些什么,以期现实在我的实践中能与内心的理想主义不断减少偏差。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尤为明显。

我知道他最在意是上私校的开销,两个孩子小学到高中,还要出国读书。若孩子们上私校,他和我都被逼迫到一种不得不努力工作的状态。

“你这木鱼脑袋,这能比么?”最近不断被我在耳边唠叨,火气随时会引燃,“学区房孩子上完学,还在那儿。而上学的开销,花完了可就没有了!”

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一层呢。只好作罢。又去研究古今中外的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可以参考的人物,想要继续对他晓之以理。

和他说斯宾塞和席勒,说黑塞笔下的被体制逼死的汉斯,说王国维的教育理论建立,说他喜欢的蒋勋和陈映真。说这些好的教育都指向一个方向——创造以人为本有爱的环境。和他说有选择的时候,我希望能让孩子走上一条更符合家庭价值观的教育道路。他丝毫没有被说服,反而和我说什么体制下面都能出人才,甚至给我举刚愎自用的傅雷和曾国藩为例。意思上,教育环境也并无绝对的好坏。

晓之以理,失败了。我进退维谷,陷入了无法突破的困境中。身后是让我身心折磨的旧制度,而前方明明有光亮的新制度,却被人的思想无缝地堵住了。

事情的转变往往就在一瞬间,特别是在人这种感情动物身上。后来的某一天,当先生搂着满脸泪痕的孩子进家门,抬起头坚定地对我说:“我们转学!”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受爸爸影响,喜欢足球。学校课后一周几次的训练,一点不喊累。但偶尔回来提起教练的坏脾气。孩子不许说话不许开小差,否则就罚站面壁。我们不了解细节,听她抱怨反过来宽慰她。足球是团队运动,老师希望孩子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都是以团队利益为上,你应该服从才是云云。

“可是她满嘴的脏话!”孩子不解地说,“她说一些很奇怪的字眼来骂我们,这个和团队运动有什么关系?”

我们面面相觑,也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先生特意去学校拜访过这位老师,低声下气地,希望看在孩子尚小的面上担待些。

这个下午,他照例请假去学校接孩子。来得早,孩子们都没还没被领走。先生在众小身影中,寻找女儿。扫了几次,都没有找到。走过去问教练孩子在哪里。教练从升旗台的另一侧拖曳出孩子,像丢垃圾一样将孩子推过来:“领走领走,赶紧领走!就说了几句,就在那里哭了两个小时!谁受得了这种孩子!“

我都能想象先生是如何地被挑战了底线,又如何铁青着脸压着侮辱、痛心与愤怒,带着孩子大步离开了现场。

“不仅是没有人情味,”先生咬牙切齿,“简直是冷漠!”

认识十来年,很少见他对人动过这样的情绪。先生成熟稳重,对人总带着一份宽容。无论身边的人怎么咋呼,他都平静地微笑看着。他说人是讲情的动物,所以不要苛责要宽容。对学校的老师他也是持这样的观点,都是人嘛,孰能无过。

总有极限的。细嗅蔷薇者,内必有猛虎。

譬如他在城市中越野穿越玩各种特技,譬如他在草原上策马疾驰让牧民以为是内蒙同胞。此刻的他,终于要选择做回性情中人而非一忍再忍了。

他说,面对这样无理冷漠又高高在上的老师,惹不起,总躲得起!

等收拾好情绪,我提经济情况,提他的任何体制都能出人才的理论。毕竟往后要有十多年呢,不要意气用事才是。

“我想明白了,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要被外界环境逼着改变自己。咱们小时候大概属于那群老师看在你成绩不错的面子上,而没有亏待的人。但想起来,那些属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都是被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的。我不要这份不公平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我同意你的观点,要找一个和家庭价值观比较契合的学校,如果公立学校因为大环境的原因而无法满足的话,咱们就去找私立学校。”先生冷静地说。

又问那钱怎么办?

“这个我也想过了。钱嘛,挣了就是为了花的,或许会花才更能挣呢。”还真是豁出去了。理智与情感,完美地,一致了。

经过了半年的漫长的争论与等待,先生终于同我站到了一起。当然,在上海要上私校,以我们夫妇这样无门无路无关无系的,只能靠孩子。至于是否能如愿转校,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作者后记:孩子太美好,以至于不想让世界这么早就改变他。因为这样的初衷,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标签: 苹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