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缺失,对感情和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理卫生知识层面,在面对感情和恋爱挫折时,容易出现偏激失控,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辅助、社会教育影响的三维婚恋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编撰婚恋教育课程教材。该建议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3月8日 《中国青年报》)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成才的重要方面,这其中就包含了良好的两性关系。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学过如何和异性相处,在男女情感问题上还比较懵懂。再加上传统婚姻观念的滞留,不少网络言情小说、电视剧、相亲节目灌输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爱情婚姻观,以及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高校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负面事件,更是加深了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迷惘和困扰,因而将婚恋教育纳入大学的课程体系有其必要性。
事实上,中国矿业大学就曾开设过《恋爱心理学》选修课并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与认可。课程不是恋爱技能的指导,而是价值观的引导,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冲突,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国外韩国、美国等国有些高校也有开设类似课程。婚恋教育是适婚群体都需要直面的问题,婚恋观会直接影响到男女青年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甚至是今后的家庭生活。
大学生恋爱需要专业的教师引导毋庸置疑,但能否高度课程化、推广化还有待商榷。一方面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同学校学生的生活阅历、人际关系、现实问题、认知结构等可能有很大差异,解决每个学生的个人问题会更实际些;另一方面,婚恋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婚恋观,并且课程内容无法标准化,具体考核也难以实施,欲用一种靠学分倒逼的强制机制反倒会限制了人的价值选择和爱的自由,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在有些人的价值序列里恋爱暂且没有那么重要。
该建议的提出初衷是好的,通过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完成爱的启蒙与修炼,懂得自律,明辨是非,承担责任,无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婚姻、家庭,还是对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育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课程设置问题,婚恋观的塑造不能仅靠大学里的“纸上谈兵”,更不能模式化处理。与其将婚恋教育设为必修课,不如更早地向孩子普及性教育,学校和家长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阳光心态,让他们在一定的自由空间中感悟两性关系,获得爱的成长。
文/强亚娟(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