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起床气?顾名思义,在一晚上的睡眠以后,非自然醒来而滋生的怒气。起床气这种事可大可小,小至影响一天的心情,导致工作生活不顺畅;大至影响生命安全。
起床气到底在气什么,还会影响生命安全?不至于吧。不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2017年2月,14岁的初中生小勇正在安逸地享受着假期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某天早上八点多,小勇的母亲王女士叫小勇起床,一起出门去外地。
喊了几声没动机之后,小勇母亲直接将小勇的被子给掀开了。小勇虽然醒了,但却一脸怒气,非常生气地洗漱穿衣服。
小勇父母也没注意到,当一家人正准备出门时,小勇突然一怒之下从12楼阳台跳了下去。
所幸,清醒后的小勇抓住了防盗网,惊慌失措的王女士立马报警,民警赶到后,才将小勇安全救出。
心理学上将“起床气”叫做“睡眠惯性”,指“人在被唤醒后立即出现的暂时性的低警觉性、迷惑、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
它是睡眠被中断后,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所共同导致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人在此时的意识非常模糊,很难控制自身的行为。
前面例子中的小勇。就是在认知紊乱的情况下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做出这种行为时,他并没有认识到危害性,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反应。
人的睡眠周期
人的睡眠不是一成不变的,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两个阶段交替循环。
当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时,大脑会极其主动、脑电波会很活跃,眼球飞速转动,此阶段的大脑系统非常活跃。
在这个阶段,如果睡眠被外力强行中断,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就会发生极速变化,导致个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焦虑、易怒、大喊大叫等。
人在被强行唤醒时,生理状况也会出现消极变化,例如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这些都是导致人产生激烈反应的生理基础。
当一个人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过激的内部反应,自然表现出来的外部反应很激烈。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起床气并不是谁刻意为之,通过调整唤醒睡眠的时间方式,起床气一样可以被治愈。
很多家长唤醒孩子起床的方式都太过激烈,要么是直接强行打断、掀被子、拧耳朵,要么就是刻意制造噪音等。
这些做法看似很有效,但实际上是在加剧起床气的激烈程度,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妈妈觉得自己孩子起床难,是和孩子的品质有关,实在是冤枉他们了。
起床气其实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和孩子本身是否懒惰、是否有上进心没有关系,家长们不妨在此问题上放松一点。
试着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仔细观察孩子的睡眠周期,改变唤醒的方式,慢慢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起床习惯。
尤其是叫醒的方式,太过激烈的叫醒方式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就拿小编来说,我至今内心还残留有我妈掀被子的阴影。
如果你不想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个粗暴妈妈的形象,请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方法。
建议唤醒的方式
不要掐点,提前二十分钟开始叫孩子起床。提前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孩子有个逐渐清醒的过程,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相对会平缓很多。
唤醒的方式不要采用直接拍打,动作轻柔一点,以免对孩子形成刺激。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者广播;借用香气腾腾的早餐唤醒都可以。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让起床更有仪式感,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温柔,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中国文化比较含蓄,很多人都在粗暴的环境长大,上一辈最喜欢批判当代小孩太娇气,他们当年怎样怎样也过来了。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社会始终在前进,在往更文明更高级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总用过去的状态衡量现今的事情,更温柔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更文明。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