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到两个真实的故事,很触动,和你们分享。
第一个故事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朋友带着9岁的孩子从美国回上海,直接把孩子送进了包玉刚。
不知道你们了解包玉刚吗?这是上海出了名的蛮鸡血私立小学。我听了立马倒吸一口气,脱口而出,那你孩子肯定跟不上的吧?
朋友说,是啊,是跟不上,倒数第一。
我看着她神态还蛮轻松的,更加纳闷了,那孩子什么反应啊?朋友笑着说,那你自己问他呗。
正好,那个孩子出来拿饮料,就顺势问了,这两年回国,在学校开心吗?跟得上吗?
孩子想都没想地说,我这几年有进步的啊,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三。说完,拿着饮料回房间了。
我又转过头问朋友,你不着急的吗?
朋友也笑着说,倒数第一,那说明他是跟上进度,至少没留级啊。
1
优势心理
扪心自问,我肯定做不到像我朋友那样,孩子什么都不准备,直接从国外系统空降到一个学科要求非常激进的学校。
从我主观臆断来说,这个孩子注定要“垮掉”的。但从那天和孩子的互动来看,这个孩子完全没“垮”。
回到幼小衔接这个话题,大家都看过很多文章了,都在说要衔接什么。
比如,提前要学拼音啦,提前要学数学啦,因为上学后老师不教/或者教得快,不提前学一下,孩子跟不上的。
我从朋友的这个故事得出的第一个感悟就是,幼小衔接归根到底,衔接的是优势心理。
优势心理指的是,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心理活动所发出的力量,当然大家也能简单地说是“自信”,只不过自信是结果,而优势心理说的是,为什么孩子会自信。
孩子人生最初的优势心理是从外界反馈得来的,最简单的就是,父母对于他们做的事情的反馈,这包括了夸奖还有神情。
孩子出生后与生俱来就有优势心理,我们想一想,当年孩子扔个积木、拍个手,我们成人给他们的反馈就知道了。
这也是为什么,幼儿的眼神总是亮亮的,总是一副“我很厉害”的神情。
具有“优势心理”的孩子,不会被暂时的挫败打倒,而与之相反的一种心理,就是“失败定势”。
孩子小的时候,错也是可爱的。可一到接近学龄,很多大人尽管言语不说,整张脸都是写着,“你不够好”。
于是,慢慢地,之前的优势心理被“我肯定学不好;我注定是差生;我就是很笨的”这些失败定势取代了。
回到我朋友这个例子,那个孩子之所以完全适应,得益于的就是他长久积累的“优势心理”,而这份心理其实是父母提供的。
了解包玉刚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孩子的倒数第一,老师肯定要找家长的。
如果家长扛不住压力,自己又无法消解压力,从而转换给孩子,那么大概率,这个孩子的“优势心理”就会打破。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如果你本身就是个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家长,对于老师天然有敬畏感,对于比较就容易焦虑着急的,那么可以让孩子适当上一下幼小衔接。
说白了,幼小衔接这件事,首先完成的就是“优势心理”的保持。
而我们大多数成人都是更加“脆弱”的,幼小衔接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安心。
2
过犹不及
第二个真实的故事,我另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到三年级,从之前每次考试班级前十直接断崖式地跌到了几十名。
她妈妈和她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小学前两年上课都不听的,因为这些内容以前就学过,很无聊。
而因为成绩不错、作业不错,大人和老师也都没在意这些,她就这样很轻松地课堂“摸鱼”了两年。
三年级一到,老本吃完了,但是孩子前两年养成了不少坏的学习习惯,上课开小差不听,现在想听也觉得好难改变,自然就跟不上了。
“优势心理”要保持,但要注意度,过犹不及。
“幼小衔接”侧重在“衔接”,而不是“提前学”,大家一定要区分这两者的区别。
所谓的“衔接”,就是帮助孩子进入小学的最初半年,没有那么痛苦,心理优势没有丢失。
像拼音和认字,可以适当接触,至少让孩子对于拼音熟悉,了解为什么要“认字”。
像写字,可以拆解一点难度,先从握笔开始,掌握正确握笔后多画画,然后再书写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当然这个阶段不求好看。
再比如,学习写自己的名字,可以做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些就像新车上路前,肯定要“拉”几把,让引擎有个适应的过程。但上路前过度使用,对接下来的路程也未必是好事。
学龄前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做到多好,这取决于每个家庭的预期和之后所选择的学校情况。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做这些不是为了“一步到位”,孩子直接都掌握了,而是混个脸熟,产生兴趣,强化他的“心理优势”。
毕竟小学最开始的都是基本功,就是靠细水长流的。千万不要把幼小衔接,提前变成了“讨厌上小学”的状况。
3
别忽略这些关键
现在,幼小衔接其实人人都在做,并不是去上了幼小衔接班才叫“幼小衔接”。
要不要报班,这是每个家庭的时间金钱资源的规划。
除了我上面所说的,下面这些,不管报班与否,都是关键(而且有的也并不是靠一个班就能解决的)。
1、学习习惯
“听”的能力很关键,上学后基本上80%的知识获得都是从“听”而来。但学龄前大部分家长会在意“说”,而忽视“听”。
“听”分为“听到”和“听懂”,听到谈论的就是我们早期一直在做的,听从指令,培养自控力和专注力。
而“听懂”,也是大家很关注的绘本阅读中关键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我上面强调,并不是报了班才叫“幼小衔接”,有心的从很小就已经给孩子打基础了。
特别想提醒低幼孩子的父母,我们不能指望“散养”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学年纪一下子就自控了。
更加别指望到了4、5岁报班就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点滴养成的。
2、学习环境
我很早就和大家分享过,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可以考虑给孩子打造一个学习角落,一个书桌一把椅子,帮助孩子打造“有准备的环境”。
不需要买多昂贵的学习桌,但要让孩子的看书画画,从之前趴在地上、站着扭动的状态,慢慢过渡到可以在书桌上坐定。
分阶段逐步拉长“学习”时长,从10分钟到20分钟,慢慢适应。
大部分小学一节课都是40分钟,而低幼孩子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别说全程专注,就是40分钟坐端正,一开始都是很难的。
在家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拉长孩子端正坐姿的时长,帮助孩子适应上学节奏。
而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老话重提,学龄前帮助孩子打造一个好的身体,好的体能,强壮的肌肉力量,对于今后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
3、语文的准备
这里谈的“语文准备”,并不是认识多少字,而是关于语文思维的打造。
能不能逻辑清楚地表达、说清楚一件事?
能不能听懂大人的正常对话?
如果遇到不清楚的,能不能主动提问进行澄清?
能不能讲个故事、复述一个绘本?
我见过不少小学生家长包括小学生老师,大家回头看,都会说,语文这方面当年有点忽视了。
语文的准备,却是学好所有课程的关键,毕竟不管英语、数学的课堂学习,都是回归到语文思维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周一推文《惊闻两会提议英语“不再必考”?还死磕英语启蒙?看准路是关键!》,我也谈到了,并不是不做英语启蒙,而是关键在时间分配。
4
无限游戏
就在上一周,我大概遇到了4位家长,都在问我,你说,这带孩子学习启蒙,何时是个头啊?
听完我也不禁笑了,因为在小D 3岁时,一模一样的问题,我问过一位早期儿童教育的教授。
教授并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假设这不会有结束的时间,那么选择一个你能承受的方式,并且从中找到它的意义和乐趣。
后来,我看了一本哲学书《有限与无限游戏》里面说,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者期待结果、期待胜利、期待结束;无限游戏者期待经历、期待成长、期待开始。
那一刻我突然感悟到了,这一点用到幼小衔接也很适用。
焦虑的时候抬头看看路,问问自己,是不是把孩子上小学看成了“有限游戏”,以为拼了命上个心目中理想的小学,就此“游戏结束”了?
再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
书里说,具有大格局的人,都是用“无限游戏”的视角。
拿商业举例,伟大的企业家不关心竞争对手,只关心他的客户。将商业理解为一个无限游戏。
那么,伟大的父母也不关心别人家,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将学习成长理解为一个无限游戏。
幼小衔接家家都在做,但是每个家长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哪种幼小衔接更好,只有“适合”你和孩子的,才是最好。
记得转发朋友圈,也许你圈里的不少过来人,也会和你分享他们的故事,记得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