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博生
来源:胖兔财经(pangtu2019)
最近,高层释放一个事关孩子教育的重磅信号。
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矛头直指学区房背后教育机构和售楼处。
中国楼市疯狂20多年,泡沫投机非常严重,而学区房问题那就是泡沫中的泡沫。
据估计一般学区房的价格会比普通住房高80~10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
即便如此,很多家长砸锅卖铁也要买,而且是抢着买。
这个问题的根源原因在哪里?
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心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作为,许多家长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付出高昂的代价。
但是全国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所以考试的难度、录取利弊有很大差异。
一直以来,教育本着就近入学、户籍优先的原则。
比如北京高考相对容易,河南、河北、山东高考难度较大。
长垣一位市民花了29万元购买了一套"西藏学区房,让孩子落户当地,在西藏参加高考。
昂贵的学区房的背后,是教育机构和开发商的狼狈为奸。
培训机构夸大其词,什么清北名师,什么保证入学率。。。。
而售楼机构巧立名目,缩小住房米面积,甚至连过道都不放过。
在这种不良的风气之下,每个家庭都不得不参与这场军备竞赛。
学校是分等级的,第一层是985高校,第二层是211高校,接下来是普通“双非”一本,第四层是公办二本,第五层是民办二本或三本。
不同的高校,毕业后差异很大。
基本上学生读了什么样的大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人生层次。
所以学区房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存在,
而买不起学区房的退而求其次上私立学校,但是私立学校价格也不是一般家庭负担起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社会老龄化非常突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劳动力断层。
以德国日本为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导致当地护工极其短缺,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每3个失能老人就需要一个护工。
所以国家开始鼓励更多学生走职业教育路线。
开始对教育分流。
所谓分流是指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进入选择的职业学校。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留班继续学习,备考高中,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入职业技术院校。
国家会关闭一部分高中,显然学生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一些地区还禁止初三复读,禁止择校,同时加大高考难度,这就注定很多学生无缘高中,只能上中职或者中专。
也许蓝领工人会描述的很美好,但在传统印象中,只有考不上的高中的人才会去中专、中技,蓝领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
以前上大学包分配,现在上大学进体制,实在不行还能找份体面的工作,高端工人还是工人,如果没有财富效应,谁会去读?家长会愿意吗?
形式所迫,培训机构和售楼处一起鼓吹,导致北京最破学区房仅仅是一个1.5米的过道,一平米叫价15万。
二
学区房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看未必。
学区溢价是教育资源挤兑下的市场经济行为。
实际是中介和上家给了你一个承诺却没有签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所以学区房政策风险不可控。
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学区房的政策风险逐年增加。
一个秩序的存在,必定是为其维护者带来利益。地方政府和学校,都没有因为学区的溢价昂贵而有所“收获”。
真正获利的是售楼处和培训机构。
对于学区房的未来前景,小编认为是暗淡的。
首先,房住不炒的定位下,高泡沫的学区房必然是打压的重点。
2019年,高层颁布了多校划片已经实施,如对口市重点又对口菜小那学区其实就是不固定的,或者某一年的城市规划把小区划出了该学区的片区,学校因为师资调配教育质量降低,排名下降,都有可能发生。
忙碌又焦虑的中产,分享资源给学校力不从心,又担心孩子挤不过高考的独木桥。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
所以作为抚慰父母们,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学区房简直是刚的不能再刚需。
再者,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
有了学区房、进了高学校就一定可以成功吗?
三
这个过程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多数家庭是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学区房的,只能卖掉手中的房产再去买,但这种行为已经极大地扰乱了政策的购房秩序,且涉嫌“炒房”的嫌疑。
2019年7月8日,教育部出台了新规定:一些教育不均衡的地区,要采取随机分配、多校划片的入学方式。
大多数时候,孩子入学都是就近分配的,由于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孩子多学校少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原本一个小区只分配一个学校,现在可以分配两个或更多学校。
除了二胎以外,一套房每6年只能对应一个入学名额,一旦登记,这个学区房只可以被一个学生使用,如果想要变更必须等到6年以后。
对于开发商,上面更了动了真格,直接取消“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房”的入学资格;
对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教育部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于超过录取人数的,进行随机分配。
一些省份明确规定,严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大领导讲话后,预计接下来有新的调控中政策。
四
教育和房产脱钩问题,短期是不太可能的。
政策虽然值得期待,但中国的教育形式不能短期改变。
本质原因是社会出路不多,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成才途径太少,考试是为数不多的最公平最直接的成才途径。
造成送外卖的都是大学本科,扫大街都是硕士研究生,澡堂搓脚的是博士研究生了,这对于低学历的劳动者生活更难了。
这就是经济内卷化的结果。
比如“摇号入学”、“多校划片”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多校划片只是试点推行,全国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常态。
即便将来在所有城市所有区域都推行多校划片,但落地时间要多长,完全落地可能得20年以后了。
在孟母三迁故事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家长对子女择校一向重视,名校效应所带动的名校学区房是市场化的结果。
国家现在的办法就是力推职业教育,同时打压培训机构和售楼处炒作行为。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