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富而教,不该是师者的选择。
有教无类,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过去到现在人们追求教育的一种理想。
然而,当前在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下,有些人将目光总是放在了“金钱”之上,忽视了教育的“初心”。而回顾中华文明能够延长数千年,何尝不是因为教育中这种“有教无类”的理念贯穿古今。
如果,当老师眼中看待每一个孩子都带着有色眼镜。
那么,当老师遇到甲某的父亲是局长,而乙某的父亲是农民,就对孩子区别对待,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灵,更伤害了社会最珍贵的东西——文明。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加文明的形态。当然,我们或许还无法给文明一个具体的模样,但是我们总是努力地靠近心中那个“理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足以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未来。这或许是许多教育者看待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偏见”的原因。因此,个别老师出现“择富而教”的现象,也成为了扼杀社会文明的助推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师,不仅掌握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更应该秉承教育育人的“初心”。让我们欣慰地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认知出现在几千年前,但是让我们有些遗憾的是,当前有些教育者,却并没有深刻体悟到这其中的含义。
如果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陶渊明的气节,更是文人应该有的骨气。那么,中国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秉承这种气节,能够保持教育的“纯洁性”。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都只是一个“人”,却并非“圣贤”,而且现在从事教育的人数庞大,自然无法与过去优中选优的“老师”相比。
或许,正是教育对于过于庞大,也就需要我们正视一个问题,老师到底该如何管理?
首先,应该给予老师优厚的待遇,也应该坚持老师竞争聘任。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要求需要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而且这些年不断提升老师的福利待遇。可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可以吸纳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教育工作。不过,在高福利下,如果缺乏竞争,那么无疑对于行业来说也将成为一种噩梦。在提升福利的同时,也应该增加竞争,让优秀的老师能够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也让老师有提升自身能力的原动力。
其次,学生成绩的弱化,对老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含金量”降低。
至于新的评价机制,却亟需制定。过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亦或是家长,都将成绩好视为好学生,但是随着这种理念的转变,老师原本可以靠着学生成绩获得“福利”的时代也似乎被终结。
或许,用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确有问题,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在这个衡量标准削弱之后,老师的教学能力衡量标准却迟迟没有完善,依靠“职称”似乎成为了老师拿到“优厚报酬”的唯一途径。实际上,“高职称”的老师脱离一线教育工作的现象也存在,而用“职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么?显然,这样的现象有悖于当初的目的。
最后,老师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认知能力也不容忽视。
一直以来,有人将知识与“认知能力”等同。其实,一些人可能记忆了很多“知识”,但是却无法达到知识的“本质”。而陈胜吴广也并非大儒,却能够一针见血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论断,这完全是“认知力”很强的表现。因此,或许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所谓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坚持去考察老师的“认知”能力。
或许,择富而教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认知能力缺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