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九宫八卦
今年的全国“两会”,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一大热点。针对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小编在此整理了部分代表、委员们提出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具体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
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统一录入平台。可以公开的公开,不适合公开的在后台做好数据留档,以便于征税、审计、管理等。同时,提高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能力,必须坚持眼睛向内,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育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首先,各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统筹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教育等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进行全方位治理。
其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等可公开的信息统一录入平台,并对学生、家长信息开放。
最后,加强媒体监管,一是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视总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学习类产品广告的专项督导,严格建立准入机制,降低黄金时段、头版头条等宣传此类产品的比率,减少学生、家长焦虑;二是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人工智能学习产品出现问题,加大对相关媒体的处罚力度;三是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监管,针对学校、教师有偿推广人工智能产品的情况,要从严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
依法促进规范发展,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市场违法惩处力度等方式,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立法可明确准入资质审查门槛,重点解决合法合规办学、高素质师资队伍问题。明确在线教育产品的资质和准入条件,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对市场及监管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令其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明确消费者维权保护,确保出现争议可以得到合理有效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
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减少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青少年培养培训和成长成才。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心
明令禁止学校、教师以任何方式向家长、学生推荐商业性在线教育平台及产品,更不能将学校课堂教学内容与在线教育平台挂钩、捆绑,不得要求学生在在线教育平台完成学校作业。要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学生节制使用在线教育平台。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探索对中小学生参加在线学习进行全网时间总量控制,对在多个平台注册的累计计算周期内学习时间,全面推行学生注册在线教育平台实名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司马红
加强线上教育机构预存资金监管,明确在线教育机构日常监管部门及违规处罚制度,严厉打击“跑路”前恶意大量收揽学费的线上教育机构负责人。
可效仿住房城乡建设委的房屋买卖资金存管业务,建立线上教育机构预存资金监管系统。在线教育机构注册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与银行合作建立在线教育机构预存资金监管账户制度,通过预存资金管理与监管银行账户定期划拨制度,改善预付资金挪用问题。
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动态更新的行业黑白名单,通过互联网平台对行业机构、师资的守约行为予以展示传播,对违约行为予以警戒、惩戒。
对于“跑路”前恶意大量收揽学费的线上教育机构的法人、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进行严厉打击。对此类通过预存资金恶意敛财的行为进行严惩,对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予以追究,并对此类教育机构的法人、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的此类失信行为在其个人征信记录中予以记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
规范培训机构既要管理也要疏导,迫切需要强化政府主导,划红线、搭平台、给出路,尤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使培训机构转型发展、释放风险。
教育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为全日制学校提供优质规范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学革新、课程研发、管理优化和课后服务等方面,以不直接面对学生的形式进行专业服务,在校内消化人民群众“培优补差”的“刚需”。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传统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时,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PPP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合规、适格的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其中,以引导其转型发展。
鼓励培训机构设立各类公益性强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同时,鼓励和支持培训机构利用OMO、短视频、AI+等新技术、新业态,升级教育服务产品,降低教育消费成本,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
第一,加强市场准入,提高行业壁垒及规范性。制定在线课外教育机构准入规范,要求在线教育机构向省级主管机构申请办学许可。对K12课外培训领域的修订内容主要包括将在线教育纳入规范体系,严格培训机构的审批要求,严格控制学科类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及教学内容、教材不能超前。制定在线平台教师资格证制,要求在线教育平台对教师资格信息进行在线公示。市场监管部门定期抽查公示、教师与证件匹配程度。
第二,建立企业备用金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实现第三方监管。设置30%比例的企业备用金制度。将企业30%的备用金放在企业账面上,设置政府和企业共同监管账号,一旦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备用金取用受限。建立预付费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模式。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教学进度、服务内容,按月、按课时划拨结款。经营者应当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二十五日前,在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上准确、完整地填报上一季度预收资金支出情况等信息,不得隐瞒或者虚报。
第三,限制预付款的比例、时间和应用范围。在线教育平台机构一次性收取学费不得超过3个月,不得拆分合同。对1万元以上的大额预付款,建立“退费险”制度。培训机构的学费收入应主要用于培训教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员工待遇,学费收入不得用于投资。企业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告示等形式告知消费者,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预付款余额。
第四,推行规范合同。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市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预付式消费合同示范文本,逐步普及电子合同在线签约登记制度,做到合同可溯、可查、可依。书面合同应明确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须有教师资格资质、教学培训地点、设施设备、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经营者违反约定导致消费者无法继续接受培训,或者感到培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消费者都有权要求经营者退还相应费用以及依法得到相应赔偿。网站首页公示或者向消费者提供预付式消费业务章程,公示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使用范围、预收资金用途和管理方式、余额查询渠道、退费方式等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立丰企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明
第一,明确校内、校外教学边界。在校内切实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教学内容,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涉足校内课程。政府加强监管,教育管理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进行审核,经常性随机抽查,发现违规的,给予机构实控人禁止从业等严厉处罚措施。
第二,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鼓励校外培训机构做课外延展,弘扬教育的人本立场,开阔孩子的眼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全人”培养。从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正向发展,促进我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良性共生。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朱晓进
首先,以教师资格证审核为抓手,建立校外教师职业档案。朱晓进说,培养一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无论是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还是在校外培训机构,只要是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一视同仁,严格要求。考虑到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流动性,建议以教师资格证为抓手,为公办在职教师之外的教师制订继续教育制度和要求,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各地方出台的配套政策,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年度考核工作和年检工作,逾期不能达到培训要求的给予最严厉为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
其次,明确主体责任,完善校外教师常态化培训制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盈利主体,必须承担起为聘任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责任,给予时间、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特别是要保证有资质、有良好素质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和培训课程,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工作特点,设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时间。
最后,加强督导督查,确保校外教师继续教育落实到位。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常规检查和抽查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和惩处标准,对不支持聘任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予以罚款和整顿,对不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予以暂扣甚至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
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学斌
针对教育类广告制定专门性法律、法规、细则,对教育类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价值观导向等进行严格审核,严禁任何形式的虚假广告;同时,加强对网络空间教育广告投放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网课平台、网络内容平台,涉及青少年的网络社交平台,对其所登载的教育广告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控制各大网络平台的教育类广告的投放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
严格管理课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教学模式,引导课外培训机构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强审查课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投放,避免狂轰乱炸式的广告让家长无所适从、倍感焦虑。最后,引导公办和民办机构开设家长课堂,让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辅相成,保证课内教育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
要进一步严格教育类广告监管。政府相关部门要考虑到教育类广告的特殊属性,组建专门的教育类广告管理机构。加强教育培训类广告管理,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规范和管理,也需要整个社会提高对教育类广告特殊性的认识。同时,教育类广告应加标“提示语”,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理性消费。例如,“购买前请尊重孩子意愿”“希望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童年”等,提醒家长在购买时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