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文讲到了人类的两大差异,一种是人格,一种是智力,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基因和环境,也就是你的本性和受到的教育、你的遗传和经历。基因扮演的角色和环境扮演的角色在解释人类区别的问题上相当有趣,它可能在不同方面起到作用。这里说的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研究人类差异上,比如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对身高有影响,但并不影响人们有几条腿,因为人类都有两条腿,这不是基因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环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共享的环境,共享的环境范围就是人们在同一屋檐下成长造成差异的现象。假设某些人很神经质,假设是因为糟糕的父母造成的,这就是你共享环境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推测成长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姐妹也有这相同的糟糕父母。另一种是非共享环境,是指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环境,假设一个人神经质,是因为五岁的时候受到了小朋友的欺负,用球砸中了头部,这就是非共享环境。所以遗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造就了人们之间的差异。非共享环境承包了所有基因遗传和共享环境以外的所有差异因素。
那我们如何区分人们在心理上的差异是来源于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这在现实世界里很难证明,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很难把基因和环境分割开来,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由不同的父母抚养长大,人格与智力的差异是共同由基因遗传和环境造成的。那么同一个父母的兄弟姐妹,可能分享很多共同的东西,有相同父母的遗传基因,但基因的排列组合有不确定性,我们怎么知道到底是我们共同的生长环境,还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导致我们的相似?所以要把这些东西分割来看,就需要用到专业的行为遗传性作为工具。
如果要使用行为遗传性工具,就要先确定基因和环境的特定规则:同卵双胞胎存在基因重复,他们共享百分百的相同基因;异卵双胞胎只共享一半的基因与一般的兄弟姐妹相同;收养的兄弟姐妹没有特定的基因重复。这三组情况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三组研究对象会问到一系列问题如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一样相似吗?收养的孩子与兄弟姐妹相似吗?假设布罗姆有七个小孩,他们的智商都是104,我们收养了其中三个孩子,然后发现长大后每个孩子的智商都是104,这就说明我们的收养并没有影响孩子的智商,而基因占据了更大的影响因素。为了有个对照反应,心理学家很愿意研究当同卵双胞胎分开家庭环境长大的情况,如果他们长大后依然很相似,那说明是基因决定的。而事实上,在行为遗传学中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分开成长的同卵双胞胎有多么相似,他们似乎对死刑、宗教、现代音乐都有着相同的态度,在犯罪、赌博和离婚的行为上比例相同。他们通常都有一些奇异的相似点,分离了很多年后再相遇的同卵双胞胎,可能都对相同事情敏感,比如都经常傻笑;更客观的是,这对分开长大的双胞胎的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大脑在各种方面都非常相似,分不清谁是谁。
所以这导致行为遗传学上两个惊奇发现:
1、几乎任何事都有高度的遗传性,对于性格、智力、幸福度、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爱情取向都是有高度的遗传性的。基因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事实上,人群种族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由基因引起的,而是社会分类导致的,群组与群组之间确实有基因差异,比如基因缺陷会导致疾病。所以组内差异是受基因影响的,而组间差距和基因没多大关系跟却跟环境有更大的关联。比如白种人喜欢吃面包,黄种人喜欢吃米饭,这并不是说明基因里面就有区别爱吃面包和米饭的差异,而是生活环境造就的。
2、即使基因无差别,个体的智商和人格也会存在本质的区别。对此最有利的证据是弗林效应。弗林效应是指个体的智商逐年增加的现象。平均起来我们这一代比我们父辈更聪明。没有人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越来越聪明,但可以确定的是IQ在几十年间可能发生巨变,但不造成任何相应的基因变化,那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即当下人类群体的差异可能是由造成弗林效应的同意环境因素引起的。
几乎所有的非遗传因素造成的差异都要归咎于环境的差异,但行为遗传学认为环境因素几乎不起作用,对于个体的人格和智力,个体与其养兄弟姐妹的相似程度同与陌生人的相似程度没有什么不同。即无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其智商的关系系数也接近于零。但是环境因素当然会起到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差异当然会对孩子的智力和性格起到作用,毕竟优秀的孩子几乎都有优秀的父母。但到底是因为有了优秀的父母才有了优秀的孩子,还是因为孩子优秀而成就了父母的优秀,我们无法绝对的分离和拆分,也许有人问,既然父母如何教养孩子对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无关联,那父母为什么要善待孩子,那么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你爱他们,希望他们幸福,希望亲子关系融洽与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