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发视频愤怒抨击帮老师批改孩子作业并退出家长群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引发舆论关注与讨论。
随后,“孩子学3门课,我被拉进8个家长群”的新闻又登上了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
“家长微信群”本该是沟通学校、教师、家长的桥梁,但在新闻中却变成了教师开展各种非教学活动的平台、检查学生作业的工具、发布各类与教学无关任务的“布告栏”。
“压力群”、“夸夸群”、“家长会群”……家长苦不堪言、教师烦不胜烦。
对于家长群里出现的这些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睿霞提交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使用家长微信群的建议》。
徐睿霞委员指出,“变味”的“家长微信群”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 1 ·
学校“家长微信群”过多过滥。
目前“家长微信群”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班级群,家长委员会群,语、数、外3门课程单独的“科目教学群”以及对应科目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群”。这些群里每天都有签到、填表、问卷调查、点赞投票、要求上报学习情况等大量信息,来源不同、要求不同,家长在每天一早一晚都要经历大量的信息轰炸,不胜其扰。根源就在于教师组织“家长微信群”时完全没有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与感受,仅为各自方便,各种信息“狂轰滥炸”成为了强加给家长的负担。
· 2 ·
通过微信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教育部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但各地普遍还有学校仍在以各种理由通过微信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检查作业,并要求家长签字或上传监督的照片视频等。更有甚者还要求家长检查过的作业不能有错,否则会批评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将孩子甩给学校等,甚至是公开批评或点名。这些行为除了给家长带来负担,还有可能助长学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家长权威的轻视,不利于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 3 ·
通过微信要求家长填写各类问卷、投票。
此类现象普遍存在于大部分学校的各个年级中,很多家长甚至已经见怪不怪。这类内容五花八门,主要有对教师、学校的各种评价、满意度调查、给本校各种活动的点赞、投票等,家长为了迎合老师,不得不时刻关注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填报,满足老师要求。
· 4 ·
要求学生或家长转发指定内容的微信朋友圈。
个别学校、教师会要求或以自愿形式请学生或家长发送特定内容的朋友圈来展示学校及教师的各项活动、荣誉或教学成果等。
关于“家长群”,不少家长都提出了问题:
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家长群”还变成了“夸夸群”,家长们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江西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情况。”
对此,徐睿霞委员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如下建议:
■ 一是教育部出台教师如何规范使用“家长微信群”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禁止通过微信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得在“家长微信群”中安排与教学无关的各项任务。同时对“家长微信群”的发起、组织、管理进行规范,避免存在作用重复、覆盖面小、没有实际意义的微信群。
■ 二是教育部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对“家长微信群”重要性的认识,审慎建立微信群。
小互动
关于“家长群”,您怎么看呢?
有什么好建议?
欢迎在下方投票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部分素材来源:澎湃新闻、央视新闻
编辑:幸何如意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