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始,可能在大多数还过得去的家庭里,夫妻双方都没注意到有一个法规正在静悄悄地“上架”:离婚不再能“说离就离”了!
从今年1月1日起,离婚登记程序增加了30天的冷静期。虽然新政初衷是美好的,但真的需要我们心理上有所准备,因为困在糟糕的婚姻里,比离婚本身更加痛苦。今天分享女孩笛子的婚姻故事。虽说是别人家的故事,却道出了中国式婚姻“怪象”:造成恩爱夫妻婚姻夭折的根源,竟然是两代人之间畸形的亲子关系,而它或许正在侵蚀你我和他们的婚姻。
笛子登记结婚不到一年,因为筹备婚礼与婆婆发生了矛盾。先生一句"你和我妈二选一,我只能选择我妈……"让笛子心寒动了离婚念头。
笛子离婚的导火索是为了筹备婚礼。
由于婚礼、彩礼这些琐事,笛子开始和前夫的母亲争论不休。
"我前夫既说不动我,也说不动他妈。"笛子回忆说,"前夫曾去劝说他妈,多留几桌给我的亲朋好友,结果他妈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比如,'我养你这么大,竟然帮着外人。'他又转头劝我,听从他妈的安排。"
"他既体谅父母的辛苦,想顺从他们,又想尽量满足我的需求。"笛子理解前夫的为难,可又觉得婚礼是人生大事,不能毫无底线一味妥协。
笛子一时赌气,一句话脱口而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离婚吧。"
没想到,对方只抛来一句冷语,"如果一定要在你和我妈中二选一,我只能选我妈。"
离婚,就此被提上日程。
旁观者觉得这是笛子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将来一定后悔。可在过去的一年婚姻里,笛子过得并不开心。笛子"对这段婚姻的失望,是在一件件小事中累积起来的。因婚礼而产生的争执,只是压垮这段关系的最后一棵稻草"罢了。
母亲,你有什么理由
盘踞在儿女的婚姻之上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剧中,母亲插手儿子婚姻生活的事例并不少见。从客观上来看,中国的母亲们有这些理由高高在上,干预儿子的家庭生活:
你是我的孩子,忍不住为你冲锋陷阵
母亲认为自己是孩子一辈子的长者,一辈子的管理者,一辈子的权威者。正因为秉持这种想法,孩子人生中所有的事,母亲都忍不住冲锋陷阵,要帮孩子把关少犯错,帮孩子看管身边人以免受伤害。
我都是为了你好,爱你才管你
母亲认为爱得强大,才是爱,所以凡事干涉、凡事操控、凡事指手画脚。这种强烈的爱不会自我消退,只会蜕变成对孩子的精神绑架,这比肉体绑架的结果还惨烈!
你不再和我亲密,我会愤怒
母亲接受不了长大后孩子与自己不再保持身体上的亲密。她口口声声地说要孩子独立,可是当孩子真的身心独立起来了,她会有数不尽的失落感和愤怒感。
小家庭与我划清界限,我必反击
中国的家庭关系里,最缺乏的是互相的界限感。由于一家人的利益是被血缘绑成一体的,所以在父母面前,孩子成家亦无自己的私事。小家庭中,小到一个杯子放哪,大到财务由谁掌控,老母亲无所不能管,只要不服管,我必出“幺蛾子”来收服你。
说到底,中国式家庭的人际生态圈有着这样的怪模样:
年轻时,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年老后,亲子关系仍旧统管夫妻关系,只不过这里的统管范围往下延伸了一个代际:通过亲子血缘,这一代父母开始绑架下一代的夫妻关系,形成了“妖魔化”的婆媳关系和“妈宝男”的夫妻关系。
《中国青年报》社曾在网上进行了一项调查,主题是"父母是否对自己管束",调查的对象是成年人。
调查结果7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受父母管束多,他们中还有以下细分:
●12.1%:管束过多,父母依然像管孩子般地管教自己;
●10.4%:父母一般不太管束自己;
●17.1%: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在长期的"母爱"教化中,很少有孩子能逃出这样的认知:母亲生我养我,我顺从母亲是应该的,如果妻子与母亲发生矛盾,我必定保护母亲,就是被逼也要"扔掉"妻子。透过笛子的婚姻案例,我们看到"妈宝"先生的可怕实质来自于泛滥的母爱和畸形的亲子关系。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不退出就意味着战争,而战争的结果,你可能暂时处于上峰,但最后输的一定是母亲,因为你可能因此丢掉了孩子。所以,在中国家庭中,先要独立的是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母亲所要做的就是自行退出,渐渐退出,智慧地退出。
母亲的格局,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
所有的爱都指向永恒,唯独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指向分离。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脱离,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若母亲把顺序搞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母爱的智慧,是一代人管一代人
在西方的家庭生活中有个规矩,一代人管一代人,而且一代人的夫妻关系永远是家庭的核心。也就是说,上一辈不能或少插手下一代小家庭的事。而中国父母忍不住就要插手,这种插手很多时候就是越界,就是模糊边界!
母爱的无私,是不主宰孩子的选择
爱与尊重是父母对儿女应有的态度。儿女要在不断变化的选择中来学习自己走人生之路,所以孩子的选择不能被妈妈主宰,否则就是妈妈在替孩子过他的人生。如果父母想要给予孩子强大的、不犯错的力量,就要从小让孩子练习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等他们长大了再放手,因为到那时孩子已经不会自己做选择了。
四要诀
预防不健康的亲子依恋
一切养育都是为了分离,只有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意识,妈妈才能安心于自己的称职母爱,不让母爱越来越泛滥,甚至越来越多余。
妈妈要为自己"断奶"
许多妈妈再苦再累也要抓牢孩子,因为她们害怕"不被需要"的失落和孤独。可孩子慢慢长大并不想与妈妈捆绑在一起,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妈妈轻松、独立又开明。
所以,"母爱"再炙热也要放个假。只有当妈妈肯花些心思去经营自己的时间、兴趣和爱好,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意思,做她的孩子才有乐趣。
回想一下,做了父母的我们还会主动关注情人节吗?是不是多少感觉距离这个节日有点遥远。其实在西方,情人节不是一个只对情人而言的节日,它也可以是家庭的节日甚至妈妈自己的节日。
这一天,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孩子、放下家庭、放下自己脑子里的琐碎,做一件自己最想做而长久未能做的事呢?
所以,孩子期待的自由,是孩子和妈妈各自的自由;妈妈期望的美好,不仅是孩子也是妈妈的美好。妈妈们只有做好自己,爱自己,活出了格局,孩子才能有榜样、视野、信念以及内在的力量去争取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去参与和改变未来的世界。
妈妈要学会"示弱"
最典型也最常见的中国式母亲最喜欢控制孩子,板着面孔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命令孩子牢记对错,强迫孩子遵循父母的旨意。
但如果从今天开始,我们能时不时地悄悄问自己一句,我们到底要在孩子面前以什么面貌出现?再时不时地打量一下自己,孩子喜欢我们强势的面孔吗?那么我们对自己做父母的要求就会有以下改变。
●我们要被动一点: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协助孩子选择,而不是替他去选择。
●我们要变得笨一点:妈妈们总说孩子不听话,实际上,妈妈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你笨一点,让孩子多教你一点。
●我们要比孩子慢一点:越是顽强的倔孩子,越需要得到妈妈的尊重和温情。只要不涉及危险或非常规的事,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然后和他一起评估、讨论事后的结果。
妈妈要把孩子“赶出”家门
孩子要富养,不是富裕的富,是丰富的富。妈妈就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走出小家,在闲暇里接受真教育。
一个孩子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所有的"闲暇"时间里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对其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注重闲暇教育的家庭,会让孩子"浸"在闲暇时光里,让他们拥抱世界,尽情在户外奔跑、游戏。无论是幼年期放养孩子,追逐天性,还是少年时有计划地安排活动,有选择地玩,都能玩出高情商、好品格,提升认知,并令其个性鲜明、善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
而我们更应和孩子一起开阔眼界,共同成长;并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身边的榜样,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内驱力。
也在此提醒妈妈,母爱要"无私"一点。出门在外时,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和朋友们交流互动,不要担心孩子吃亏,吃了亏,他就会去学习如何不吃亏;现在吃点小亏,将来才不会吃大亏。
妈妈要为孩子"把脉"
不要盲目逼孩子竞争。当一个孩子尚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的时候,他的信心会不足,看到的都是困难和竞争的失利,即使给他机会,逼他上场,他也会因害怕而逃避,或让自己陷入的绝境。只有他拥有了相匹配的竞争能力时,自然会主动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要多看多听孩子的心思和需要,看明白孩子的长短优劣,鼓励孩子择优发展,提升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全班、全校、全市、全世界的最好。
所以,做妈妈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轻松快乐地"离开"自己,为他们逐渐进入和担当起的社会角色开路并护航。而我们只有做一个有追求、有趣味、有边界感、有自己人设的酷妈,才能让孩子崇拜,亲近,但又不过分地依恋,他才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而妈妈做到了以上四个要并敢于放手,不越界,自己不仅不会感到孤独,还会更充实,更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