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怀孕,怎么有的人就不长妊娠纹?原来她们做了这3件事儿

审阅者: 徐宏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怀孕期间随着子宫和胎儿的快速增大,肚子上的皮肤就像网兜一样被牵拉。

加上孕期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增加了皮肤纤维的脆性,同时使得腹部皮肤变薄,出现一些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波浪状花纹

生完宝宝后,肚子就像泄了气的气球,虽然腹部的花纹消失了,但留下了白色或银白色的、难以除去的妊娠纹。

为什么同样是生娃,别人好像和自己怀孕完全不一样!

难道妊娠纹也有青睐人群?

妊娠纹给了你一个 wink 的眼神,还真是这样的。

女性妊娠期皮肤纤维断裂发病率高达 88%,剩下 12% 可能就属于明星那类令人羡慕的人群了。

妊娠纹和基因遗传有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妈妈、姑姑等不容易长妊娠纹,那你长妊娠纹的几率就会低很多。

相反,如果你有妊娠纹家族史,那不好意思,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妊娠纹看中的人,中招的几率会更高。

此外,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过多、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新生儿出生体重大、怀孕年龄较小(小于 20 岁),也都更容易长妊娠纹。

孕初期抹膏药有用吗?

如果你问医生这个问题,估计只能得到这样的回答:基本不可能,所谓“三分天注定”,该长还是会长。

假如世面上有这种产品,估计早就卖疯了。

护肤品基本只能停留在表皮,而妊娠纹属于皮肤真皮层弹力纤维断裂。

目前声称可以预防妊娠纹的产品主要有:

市售各种乳霜、乳液、按摩油;

含有透明质酸、维生素 A 和 E、尿囊素及泛酸钙的制品;

含有积雪草提取物、α 生育酚、胶原-弹性蛋白水解产物的制品;

含有维生素 E、必需游离脂肪酸、泛醇、透明质酸、弹性蛋白、薄荷脑的制品。

如果你家堆满了这些产品,基本上是属于花冤枉钱,根据目前的研究,并不认为它们有效

也就是说,即使你花钱买了上千元的“贵妇霜”,和 30 块钱的保湿霜相比,效果都只能是滋润皮肤、保湿止痒而已。

一、预防妊娠纹得这样做

想要预防妊娠纹,还是要靠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

如果你平时坚持锻炼,是个运动达人,那么你的肌肉皮肤会比不运动的人更紧致有弹性,孕期发生皮肤纤维断裂的现象也比不运动的人更少。

在怀孕期间合理饮食、恰当运动、控制体重,是降低妊娠纹发生率的首要方法。

很多孕妈一发现有喜了,就被家人亲友各种劝吃补品:“你不吃肚子里的宝宝也要吃”。其实,孕期的体重管理和怀孕之前的体重有关,可以用 BMI 指数公式算一下自己的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 (BMI) =体重 (kg) ÷ 身高(m2)

据 2009 年美国 IOM 指南的体重指数 (BMI) 标准,单胎妊娠孕妈孕中期体重增加建议如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了孕中晚期,宝宝基本成型了,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所以 24~28 周、28 周~36 周之间是快速长胎期,这个时期进行增重最为理想。

对于 BMI 在标准范围内(18.5~24.9)的人群,可以参考以下数据进行孕期体重分段管理,做到“长胎不长肉”:

宝宝 ≤20 周:增重 2~3kg

宝宝在 20~30 周之间:增重 5kg

宝宝在 30~40 周:增重 5kg

建议在怀孕之前,最好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总的来说整个怀孕期间总增重 12.5~13kg 是比较理想的,37~40 周宝宝体重在 2.5~3.5kg 最好。

孕妈们还可以适当进行快走、游泳、瑜伽等强度适中的运动,注意做瑜伽时要找专业的瑜伽锻炼机构,自己在家学习教学视频,不合适或不规范的动作可能会让自己或宝宝受伤。

如果你平时没有运动的习惯,孕期千万别剧烈运动,安全最重要。

此外,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不在过早的年龄怀孕(小于 20 岁),都是预防妊娠纹的有效方法。

二、有妊娠纹了怎么办?

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事实:妊娠纹无法祛除,所有的方法只能产生淡化纹路的效果。

但如果想让妊娠纹变淡,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激光治疗和维 A 酸涂抹。

1、药物治疗

维 A 酸:外用涂抹皮肤可促进皮肤纤维合成,淡化妊娠纹。外用维 A 酸乳膏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容易出现刺激反应,比如红斑、脱皮、刺痛等,如果无法耐受,请停用。而且一定要注意,孕期和哺乳期是禁用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物理治疗方法

脉冲染料激光:是一种无痛的光线,用于新的红色妊娠纹。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是一种新的疗法,可消除旧的白色妊娠纹。一项研究表明,与使用乙酸醇和维甲酸的外用乳膏的女性相比,接受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女性的妊娠纹在 5 个疗程后消退。

308准分子激光:主要针对色素减退的白纹,可以促进色素恢复。

强脉冲光:促进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塑。

射频技术:诱导胶原纤维收缩、合成。

就算妈妈们长了妊娠纹,也不要过于焦虑。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种疾病,因为妊娠纹对身体的生理功能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果实在介意,也可以选择目前的科学方法进行淡化。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