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0年诺贝尔奖“开奖周”正式拉开帷幕。除了已经公布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还将陆续公布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已有近120年的历史,累计颁发597次,共有919位个人和24个组织获得过诺贝尔奖。在这其中,日本的诺奖得主是一个不得不说的群体。
去年,71岁的日本化学家吉野彰因为在锂电池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了2019诺贝尔化学奖,而他由此成为第27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令人惊讶的是,本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近19年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奖得主。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按照目前的情况推算,日本这项诺奖计划有可能成为现实。
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今天,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分析。
作者/丁健
第三次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重视,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察觉到这种变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于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以提升自身科技水平。而科技发展的发展本质上是教育水平的升级,如何改善教育体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日本寻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此背景下,日本迎来了第三次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今后学校教育的总任务,即担负培养“人格形成”的使命。
为实现这一目标,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一是提倡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应对各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有限的学校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注重个性化学习。以往,日本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统一、讲究效率、提倡均等、培养标准化的人才。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为日本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面对时代的发展,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要重视个性化发展、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三是强调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各国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培养能服务于日本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日本政府强调要加强日本的国际化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日本学生在深刻领会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触了外国多样的文化,在不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新思维、新模式也应运而生,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规定,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同时,日本政府还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教育的发展,这些做法都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日本成了“诺奖专业户”
科研的基础是教育,日本能培养如此多的科学家,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教育制度。日本的教育会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他们懂得让孩子用好奇心和兴趣去驱动寻求知识。在这种科学启蒙之下,日本学生对于科学研究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更多的坚持。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为日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为日本国内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使得日本社会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中。同时,通过第三次教育改革,日本也拉开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序幕,这为日本的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但实际上截至最近一次诺奖颁奖,已有19位日本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原本50年的计划已完成超过一半,因此,日本二十一世纪的诺奖获得数量已超过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奖大国。从2001年向前倒推十年正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初见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日本的教育改革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国民科技素养和能力,让国家的教育水平有了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