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段讲话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不仅成为刷屏金句,还让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火”出了圈。近日,央视《面对面》专访了这位被网友称为“两会期间最火的网红校长”。
“我说的是常识,怎么就火了?”
对于自己的“爆红”,唐江澎也在思考,自己为什么火了?
唐江澎:我只不过说了一些常识,怎么就火了?
唐江澎说分数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高考是国家保证人才选拔公正性的基础性制度。不关注分数,不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不负责的。
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幸福,老百姓真正想要的好学校一定是既能够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业表现,又能够让孩子全面成长。如果不能兼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成绩优异却因腿脚不便高考落榜
陷入人生低谷
对“教育是什么”的深刻理解,源于唐江澎自身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唐江澎出生在陕西的落后山区。1979年,16岁的唐江澎在陕西洛南县灵口中学参加了高考,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他原本的志向是北大法律系,但小儿麻痹让他的一只腿行动不便,他改报了北大图书馆系。后来,很多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纷纷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成绩优异的唐江澎最终没有被录取。
唐江澎:如果我的成绩不够,我还有努力的必要。但我的成绩在全省都靠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上大学,我确实感觉压力非常大。
唐江澎尝试通过拉二胡、吹箫的方式度过灰暗的日子。一些落榜的朋友也来安慰他,这为唐江澎走出苦闷提供了契机。
被校长一撮葡萄干“骗”上讲台
唐江澎开始给落选的朋友辅导功课,结果第二年这些朋友很多考上了不错的学校。由此,唐江澎引起了当地教育局一位老局长的注意。在教育局的安排下,年仅17岁的唐江澎走进陕西洛南中学,成了一名辅导老师,月薪28元。
“陪练”的日子过了半年,有一次,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生病了,唐江澎在老师们集体外出看电影的晚上,偷偷上台给学生上了一节课。结果,课刚上完,他就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唐江澎:校长巡视到我这个班的时候,听了我这节课,之后校长就想让我顶上去。因为我还没有资格当老师,便一直推辞。后来,他把抽屉打开,抓了一撮葡萄干放在我手上,“我的老学生送来的好东西,吃完了去上课”。我就跟校长开玩笑,我是被他一撮葡萄干骗上讲台的。
就这样,“走投无路”的唐江澎成为一名民办语文教师。唐江澎说自己其实不懂教学,唯一会的,就是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学生。而当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考高分。
三年时间,唐江澎自学了电大的课程,取得了中文大专的学历。后来,他又用两年的时间到陕西教育学院进修,获得了中文本科的学历。
被一张80年前的照片感动
“校长把镜头对准谁,教育就在哪里聚焦”
1993年,唐江澎决心南下,通过应聘,他成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东部名校让他看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一项教学之外的任务启发他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
一次偶然的机会,唐江澎在整理校史资料时被一张照片感动了。
唐江澎:那是一张小男孩儿的单人照,上面写着“一学年以上不缺课者”。这是80多年前的照片,当时照相应该是很隆重的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给一年以上不缺课的孩子拍照?
这张照片对唐江澎的冲击非常大。他说从这张老照片里能看到一种非常朴素善良、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关怀。
唐江澎:一个学校给谁拍照,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我们今天的学校里也挂着很多学生的照片,但可能是高考状元的照片,可能是考生北大清华学生的照片、可能是竞猜获奖学生的照片。我常常在想,校长把镜头对准谁,教育就在哪里聚焦。
2006年,唐江澎开始担任这所有着百年历史名校的校长。他设立了校长特别提名奖,以此彰显教育的焦点。唐江澎为天天坚持跑步的同学发奖,即使他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唐江澎为天天给父母打电话的孩子发孝心奖,他说父母培养一个让自己暖心的孩子,这是挺成功的事。
教育不需要多少改革
现在的老师比以前难做多了
以下视频来源于
跟全国很多高中的校长一样,唐江澎也面临着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他依然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锡山高级中学的学生每天确保上一节体育课,每周上一节艺术课,这样的课程会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停课的时候。
在唐江澎看来,教育不需要多少改革,只要把所认定的常识坚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央视《面对面》采访唐江澎校长(完整版)
唐江澎:与那个时代的老师相比,现在老师难做多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社会地位跌落的深层忧虑,转化为群体性的教育焦虑,焦虑孩子的明天。我们想把这种焦虑迅速改变,需要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我们老师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全面关怀关心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一些善良的品性,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努力发生向上向善的变化,变得更美好更温暖。
听唐校长的娓娓道来,
仿佛跟随着他的叙述
一同走过
那些他与教育结缘的点点滴滴。
然而短短十几分钟无法道尽始末,
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了「完整版」,
唐校长用深情的笔触,
记叙了他与恩师们的故事。
一起来看
看唐校长叙说人生“指引者”
我和我的老师:唐江澎——叙说指引者
有时不禁感慨,生命的遇见中如果缺失了这样的一些人、一些事,那么人生的叙说又会是怎样的版本?人生不可假设,但假设的比照又总能让人从亲历的过往中品咂玩味出叙说的意义。
01
1980 年10 月的秋阳里,家乡洛南县教育局张松智局长的一张条子开始了我的教育叙说。
叙说的背景是,老局长知道前一年高考我的成绩是全县第一,也痛惜我因身体受限进不了大学,又了解到在家辅导学生成绩也还不错,便拍了板:这样的人能在家里教,为什么不能到学校里教?大笔一挥:“王校长:把唐江澎安排到你们学校算了。月薪28 元。”
老局长作古多年了,那张纸条仍旧珍藏,常常从字里行间体悟老局长的口吻、神态与风格,应该有不同声音吧?应该有“毕竟……”“万一……”吧?估计他没想那么多,也不会顾忌那么多,一语“算了”就是决定了,“月薪28 元”——后来我知道局长用了最大权限,定了民办教师最高待遇给我。
纸条里的王校长,是洛南中学的王维鼎校长,一个银发如雪、肤色如雪、慈眉善目的长者,在我的记忆中,他始终微笑,温文尔雅,怎么也想不出他动怒的样子。
报到第一天,王校长找我谈话。先从自己的夹子里拿了些饭票、菜金给我,说一会儿领我去食堂打饭。接着问:“在家里刻钢板?”我点点头。他说:“见过你钢板刻的讲义,字刻得不错,整整齐齐的,没错误,不错的。”我以为接下来他会安排我去刻讲义,便说:“我会好好刻的。”他笑了笑,没有接话,然后边擦眼镜片边慢条斯理地说:“娃儿呀,到学校来工作就要学教书,当个好老师;这么小就刻钢板,一辈子就只能做个职员了。”顿了顿,又重复了一遍:“到了学校就要当教师,当个好教师。”
后来我知道,王校长已经为我安排好了工作,并设计了职业发展的路径,先到高考复习班里去当辅导老师,以后根据情况再教语文或者历史。
随和的王校长,也有较真的时候。大约是在1984年,当时商洛地委的领导,一位非常关心教育、重视人才且有着诗人气质的老革命,在大会上激情洋溢地讲,商洛的升学率这么低,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当务之急是狠抓升学率,让山里更多的孩子上大学。这样的话语颇有感召力,即使到现在也常能听到类似的慷慨。但,王校长却没有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地委书记,冷静地提醒“片追”有具体所指,升学率再低,也必须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必须坚持全面贯彻方针、全面培养人才、全面提高质量。
后来,地委书记下乡,校长晚上还专门去县委,等了很长时间与书记做了深入沟通。王校长的举动,我那时实在无法理解,想着若是换了别人,谁会为领导的一个提法如此较真儿?现在领悟了,教育在王校长这样气质的教育家那里本来就是天大的事,就必定要守着天大的原则。那个场景现在越来越给我以坚守的力量感,每每想起,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流:夜晚,招待所甬道里,银发纯洁如雪的王校长,为了教育的信念与原则,等待。
听王校长讲起这个场景似乎轻描淡写,他说:“书记人很好,我是尊重他才去说说。”
02
第一次上讲台——严格点儿说是偷上讲台的场面,应该这样叙说。
给学生辅导有一段时间了,也跟着听了一些语文课,一直念着王校长的话,想试着上课,便备好《桃花源记》等待时机。一个冬夜,校园里厚积着雪;学校组织老师去看电影了,办公室黑着灯,机会来了。在心的狂跳中走上讲台,威严地喊了声:上课,学生齐刷刷地起立致敬。第一次面对五六十个学生,从他们眼里读到信任的瞬间,少了些许惶恐。
那节课讲了些什么内容,基本忘记了,只记得后排一个有学生多次举手提问,问的是词义。好在自学王力《古代汉语》时,对那1080 个常用实词还有些了解,没被问住。课后学生向我道歉,说是梁校长一直站在窗外,顶风听了大半节课,不让他声响而让他举手发问。听到这话,我真惊出一身冷汗!我的天哪,分管教学的梁礼周校长是校园里出了名的“凶神”,黑面阔额、不怒自威,学校里的名师多出自他的门下,再调皮的学生看见他也要乖顺,平日他天天巡查自修,但雪夜大家看电影他怎么也留守校园?若是知道他老人家在,我怎敢冒此风险?只要那晚发现梁校长在窗外听课,我还真不敢想象那节课会上成什么样。
实在没有胆量见他,只是在惴惴中观察,梁校长似乎并无特别的不满意,对我的工作略作一些调整,晚上继续辅导,白天则去初中教语文。没多长时间,叙事的版本又有改变,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病了。当时,能上毕业班课的就那几位名师,但人人课务繁重,新进岗的大学生还都在初中磨练。两位老校长排兵布阵、无将可点,情急之下,准备走一步险棋,“超擢”我去顶岗。
这次,是梁校长谈的话,他破例夸了我几句,还说已经调查了我给高中辅导的情况,学生喜欢我,反应不错,接着告知了决定。我退缩了,毕竟只有18岁,毕竟只有高中毕业那点底子,更何况在初中的教学中我刚刚找到了一点儿感觉。我怯怯地说:“不行,我不行,您派别人吧,我就在初中,我不去。” “你敢?”梁校长的眉毛竖起了,“你以为是开玩笑啊?几个人商量好几天了,还都看好你。你不去,你给毕业班开天窗啊?”我的头低下了,他的决心与威严不容挑战。“你不去?你试试看,今天我就是用教鞭赶,也要把你赶上讲台。”我的头低得更下了,几乎伏在膝上。重点中学的文科毕业班,又没有平行班,这实在不是我能够独立承担的任务啊!
看到我不再推辞,他嘿嘿地笑了几声,掏出钥匙,开了有好多个抽屉的办公台上的锁,摸索出一撮儿葡萄干,放进我掌心。“新疆的老学生回来看我带来的,好货!不锁起来,老早给我们家小子吃光了。” 梁校长老来得子,儿子还刚上小学,正处在调皮的时期。缓了缓,我提出了担心,可我实在是不会教啊。“我就知道你不会教,你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人家的办法。”他开始热情鼓励,并成竹在胸地面授机宜,“你有你的优势,你要动脑子走出你的路。这样,只要把你怎么学的告诉学生,让他们都达到你的水平,你就是最成功的老师了。”
这段故事,在当时商洛教育圈儿里也传为美谈。后有人来求证,我说,我上高中讲台是梁校长用一撮葡萄干哄诱的;梁校长朗然大笑,说,他是怕抽,是让我用教鞭赶上讲台的。再后来,向华东师大崔允漷、王建军等几位专家朋友叙说这段经历,他们也对梁校长表达了十分地钦敬,说梁校长是个教育家。
“把怎样学的告诉学生”,这句话算得上经典的教育理论,它指出了教师学习经验的教育价值,一个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 + +
03
洛中的叙说就这样开始了,王校长安排我住在会议室东边南向的半间屋子里;一墙相隔的北屋里住一位女孩,大学刚毕业教数学,漂亮,傲气,常看见她和那伙大学生一起打球,也常听见她拨弄四弦琴。
虽然都是上课教书,甚至我还教毕业班,但和大学生们毕竟不同,我的身份在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之间转换,待遇差别甚大。以至以后的五六年间,每月都要小心地回避领工资的尴尬与煎熬。
这种郁积的不平,有一次莫名奇妙地发泄在一张档案的表格中。还好,扭七歪八的表格落在慈祥的王校长手中。他换上老花镜,一格一格地改,自言自语地说:“学历,高中毕业就填高中毕业,不丢人。学历不等于学问,学历填在表格上,学问装在肚子里;一个人不怕人说没学历,就怕人说没学问。工资,28 元就填28 元,不丢人。钱多少不代表水平高低,工资高低也不显出贵贱。不要总想工资对不起你,只要你对得起工资就好。娃呀,路长着呢,你嫑急!”
说是不要急,但老校长也甚为急切,他私下里联系主事商洛师专的老友,推荐我去大学工作。这件事最后没能办成,还是因学历太低跨不过大学用人的门槛。师专领导深以为憾时,把王校长的推荐函递给我看,意味深长地说,无负厚望啊!我知道王校长素来严谨,信函的话语并非对我的赞赏,而是对晚辈的期许,是必须珍藏于心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04
梁校长是不会荐我去师专的,他骨子里固守着名牌大学高贵的血统。梁校长是1940 年代西北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大学时代就是校学生会主席,出席过全国学联大会;整个西北能入他法眼的大学,“一只手能数得过来”。林语堂评“元气淋漓”的苏东坡“ 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梁校长就是洛中建校近百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名师校长,他以卓尔不群的见识、才情与豪气,指引着大山里的年轻人抬眼望天、抬头思考。
梁校长一般不大顾及你的面子、感受,也不大辩证全面地谈观点,总是痛快淋漓地直抵要害。1982年开始,我自学收听电大课程,他说,收音机里能听大学知识,上不了大学。大学是什么?大学是缸,要去泡,要去熏。他对我的要求是考研究生,到好的大学里泡。他说,这些年来,他看一个人是不是胸有大志,关键看学不学英文。我说,在学日语。他说,你学日语是想混文凭,太功利了,眼界窄了!必须承认,百年以来科技、教育的发展主要在英美,你要看世界必须学英文。梁校长是有底气讲这些话的,他们那一辈大学生,英文与国学的底子不是后来几代人能望其项背的。
遗憾的是,当时又要抓学生成绩,还要考能改变待遇的文凭,实在难以兼顾。现在想来,也并非一点儿挤不出时间,只能甘心接受梁校长的训斥:胸无大志!
拿了文凭他照样训,只有学没有游,二十多岁还没有走出陕西,你见过什么世面?你认识语文界的几个名家大师?躲在门后称大王,不行!后来,我出来闯了,他又告诫我,好好干,当名师,不要当校长。我知道,他一生最骄傲的是当过十几届班主任而不是当校长,他一贯认为:校长没有亲学生,校长很难成为学生一生铭心刻骨的恩师。对于当校长,也独有高见:当校长关键是识人用人,人才用人才,庸才用奴才;名师越是学问大越是脾气大,但越是名师多才越是好学校,校长的本事就是容得下名师办名校。
40 年过去了,这些景仰的导师已经走远了,但他们一直存在于我的叙说中,无论是今天叙说往事,还是未来叙说今天,他们一刻也不会缺席。“指引者,师之功也”,离开他们,我的叙说会是另外的版本。
需要补叙一笔,人生叙说的另一主角,隔墙北屋教数学的女孩也老了,不过依旧漂亮,傲气,这会儿正在和我们孙女拨弄四弦琴。
+ + + +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教师
微信编辑:陈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