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乡镇中学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刻苦,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部分学生读书确实很努力,成绩也还不错,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上兴趣,甚至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的学习成绩惨不忍睹。
7门学科总分不到200分
下面这张成绩单便是某乡镇中学的测试成绩单。从成绩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7门科目加在一起的总分都没有200分。说实话,第1次看到这个成绩单的时候,我感觉很诧异。因为一般情况下,有的学生仅仅是数学和语文两科的总分都能够超过200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呢?在我看来只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主观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
首先来说一下客观原因,比如学校的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的教育资源配置,还有师资队伍的差异。
而主观原因的话,就是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上兴趣。娱乐玩耍占据了他们大多数时间。有的学生还染上了不良习惯,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乡镇教师无奈
作为老师而言,遇到这种学生确实蛮无奈的。当你发现一道题需要讲很多遍,他才能理解;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不一定会按时完成;你怎么关心他,他都不愿意去学习。老师们的耐心责任心都会慢慢地耗掉。
乡镇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乡镇学生差别蛮大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学习习惯也很好,不仅能吃苦,而且愿意主动地去学习那些知识,去探索钻研,有问题也会及时向老师请教。
但也有的学生不管老师怎么用心地去教他,他都不愿意去学,当老师教给他相关的学习方法之后,他也不愿意去实践,自己做错了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错,错在哪儿,没有心思去总结这些东西。所以就会导致,尽管很多题老师已经讲过了,但是下次遇到他还是会错。
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和家境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监管,导致他们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毕竟我们知道老一辈对孩子都会比较包容,换句话说会比较娇惯。
如果有父母在身边的话,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可以及时制止,而且父母相对于老一辈而言会更有威慑力一些。
另外很多乡镇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会更加自卑一些,他们缺乏自信,以至于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次考试他考砸了,考得并不是很好,他就可能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可能水平就这个样子,再怎么努力学也还是那个样子,所以说他就没有那么努力。
而且因为没有父母在身旁监管他们的空余时间,就容易接触一些不好的事物或者是娱乐为主。长此以往,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很少了。自然而然学习成绩就下降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学生7门科目的总成绩都还没有200分时,内心既是惊讶也是无奈。如果他们能从小跟在父母身边,如果父母能陪伴他们成长,如果他们的成长路上有人能够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那么我想他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不过比较乐观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子女可以跟随父母到务工所在地就近上学。有了父母的陪伴,他们会更有自信,也不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而且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于乡镇而言要优越很多。所以希望未来这种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