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一段题外话,其实也算是题内话。
我的一个学生,是典型的余华迷,每次在班上要求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他就把余华的《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之类的里面某一个情节归纳总结成自己的一段故事,然后尽量往我出的题目上靠,以此来交作文的差。
你若是没有看过《活着》,你会觉得这孩子简直就是一个写实版的活脱脱的福贵,先让人嫌,后让人怜。
他对余华作品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我。正像韩愈老师说的那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首有先后,在阅读余华的作品上,学生比我先。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目的就是想当让大家知道,相比于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来说,余华的读者粉丝受众可能更多,他的那部《活着》太受读者的欢迎了,连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我最近几年教的学生,每年都看到他们有带《活着》到学校来看,没有看到有哪位学生带《红高粱》带读。这么一对比,余华显然比莫言更符合某些机构的需求。
所以,请余华出来为机构代言,似乎就成了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能也正是如此,前些天,精锐辅导机构请到了大名鼎鼎的余华来为他们站台,主题是告诉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如何写好作文。
余华的作品大受欢迎,余华本人也一向低调,不像莫言,当年在获诺奖前吸引了过多的关注,早已被人消费过,因而,低调而又受欢迎的余华就更具备宣传的价值,课外辅导机构为了吸引学生,招来生源,挖空心思,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课外辅导机构的宣传一直是来势匆匆,从猿辅导在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的大肆轰炸,再到手机上各种培训机构的消息推送,想躲都躲不掉,整个春晚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猿辅导的词,想不听都难。
春晚结束后,我对春晚上的那些节目几乎全无印象,只留下了辅导机构的宣传广告在耳边回响。那来势匆匆的攻势直抵人心,倘若我家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娃,大概也恨不得马上就送去培训上课,这么好的机构向我招手,不去都感觉对不起自己似的。
透过这个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力量,资本想在哪一块土地上开疆拓土,网就撒向哪里。从前段时间被大家诟病的社区送菜,到如今全面撒网的教育培训。至于其中究竟能有多少效果,只有天知地知了。
余华作品的影响力,还有他那微笑起来一脸温存人畜无害受人喜欢的样子,也更具有亲和力。
遗憾的是,余华老师这次站台并不出彩,可以说是站了个寂寞。或许他并不习惯于这个角色,面对机构给他提前准备好的讲稿,说得磕磕巴巴,尽管手上拿着文件夹的讲稿,仍旧表达不甚流畅。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他擅长的事情,如果让他来讲如何写小说,如何创作文学作品,相信不用讲稿他就可以面对着公众侃侃而谈,可是现在让他来讲如何写作文,尤其是按照中考和高考作文的要求附加了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手上拿着文件夹的余华,给人的感觉是说得好憋屈,结结巴巴,无所适从,还解释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需要看稿来讲。人家机构要的是你写作的理念,何关记性?
事实上,就我接触的人而言,很多以文字为生的人都不擅长语言表达,如果能够做到既妙笔生花,又能够舌绽莲花,这样的人才才真叫绝!
我们不知道余华老师这次站台拿了多少银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谁都没有理由三道四。余华老师并不缺钱,2019年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他以1550万的收入高居排行榜第二。不过,这个年头谁也不会嫌钱多,有挣钱的机会,又不要自己费多大的劲,就这样站一下台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名人效应一旦被消费,消耗起来也超级快。更何况到了他这个层次的人,总是要爱惜一点自己的羽毛的,既然接了这活,即便是拿着人家现成的稿,也总得好好准备一下,厘清一下自己的思路,至少说得像那么回事,而不是这样对着讲话稿念得嗑嗑吧吧。能不能使别人相信尚在其次,发言者首先要自己相信吧,说出来才能令人信服。
这既是对甲方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甲方负责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对自己负责是养好那一身原本闪亮的羽毛,不因这么一个形象就把它给毁了。
否则的话,话还没出口,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假,再好的名声也经不了几次消费呀!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华老师虽然站台发声了,但是并不敬业。估计他这次站台结束,一下了台就会长吁一口气:唉哟妈呀,总算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