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经典理论。这句话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被提及,我想没有什么人会对这句话感到陌生,尽管现在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而核心也还是基于此。
怎样来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呢?自然是孩子能够真学真做。如此,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但是,当今天,教育部宣布要将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都纳入中考积分体系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声音就响起来了,有人呐喊欢笑,而更多的人则是选择沉默以对。
为什么更多的人选择了反对的意见呢?这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应试教育之下,孩子们没有什么选择可言。只要是你把这些学科纳入了中考,那么学生就会背负着压力。而为了在中考中脱颖而出,你就得拼命地学,甚至必须要进入辅导班。这样一来,孩子还能对它们产生兴趣吗?兴趣不会产生,恐怕还会滋生出无尽的厌烦吧。
第二,这个世界上,尽管有全才,但是真正做到的可是没有几个人。而就是这几个人,也没有在这样的教育下产生的,诸如,张衡,达芬奇……他们学习的广博,但是没有学科分类,他们是完全凭着爱好在学习。正是因为兴趣的引领,没有外在的压迫,他们才学得痛快而通透,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传奇。而现在,这样的人能数出几个呢?恐怕点不到吧。
既然人几乎不能成为全才,我们有什么必要逼迫着孩子去成为全才呢?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不是把他们绑架在中考的战车上更有价值吗?
第三,应试教育之下,孩子们一个个都被逼到了角落,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一种困兽犹斗之下,他们还怎样面对新的课程呢?除了勉强从文化课里抽身来恶补,还能有怎样的办法?
这样抢不起来的东西,他们能产生兴趣,形成习惯吗?恐怕是痴人说梦。望望当下的体育考试,我们就能够感知到这一切。而更重要的是初中学习了之后,高中就不再触碰,这样的学习能有多大的价值呢?让人不能不怀疑。
第四,兴趣班的学习那可是要用金钱来铺路的。兴趣班的费用和文化课补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就学美术而言,最便宜的一节课60元,稍有名气的三五百也很寻常。而大部分家长对于美术完全是外行,就是试听你也是雾里看花。如此一来试错的成本很高。而这一切,对于
困窘的家庭来说,可望而不可即。这公平性从何而来呢?
第五,判分很难有一个标准,而分值却明摆着,怎么打分才合适。同样以美术为例。文化课判定起来简单,只要看对错,而美术能说对错吗?显然不能。就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老师打分都可能完全不同——完全靠个人的好恶。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美术老师他们自己的美术水平又怎样呢?恐怕没有几个,农村本身就没有,而县城有,恐怕也不敢恭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他们打分,你不觉得有些荒谬吗?
而且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更容易滋生腐败。好与不好,没有人敢置喙,他们怎么做怎么说,你恐怕也说不出来吧。这是不是一个灾难呢?
尽管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将美术纳入中考,不是仅仅为考试,更是希望学校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培养学生兴趣的机会。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呢?恐怕不好说,但愿能实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