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可能会很快过去,但积压的情绪却不会轻易消失。」
3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一男生在教室里捡到一个iPad,根据里面的语言设置判断失主可能是留学生,因此这名男生在网络上发布了双语失物招领,本来只是出于热心,没想到却因此遭遇了“网暴”。
双语失物招领
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内的清水河畔论坛中,不少人对双语失物招领和拾取者对留学生的态度感到不满,认为其对外国人过分热情甚至呈现出“媚态”。不仅如此,更有人根据字体判断捡到iPad的同学为女性,一场善意的拾金不昧事件,逐渐歪曲成了“中国女生献媚外国留学生”。
清水河畔论坛留言
3月12日,此事被投稿至微博,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到这一事件。一次简单的失物招领,却激发出了各种关于种族歧视、性别对立等社会话题的讨论,俨然发展为一场超越网络口水战的公共事件。
微博投稿
拾金不昧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后续的发酵却让网友们始料未及。网络情绪的爆发或许不是偶然,而是积淀已久的不满与愤怒。“就事论事”的逻辑之外,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拾金不昧何以发展为如此激烈的公共事件?
//双语启事=崇洋媚外?
被情绪裹挟的立场争论//
iPad门事件发生后,大一男生“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首先在QQ空间发布双语失物招领,引发争议后又晒出与前来认领的迪拜留学生的聊天记录,想表示失主确实是留学生,自己发出的双语启事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也是为了告诉大家iPad已经找到自己的主人,大家可以无需再帮忙转发和寻找。
聊天记录
本以为事件澄清至此就能落下帷幕,没想到聊天记录的发出反而引发了一些人更大的怒气。如果说双语失物招领还只是对留学生表现得过分热情,那大一男生在与迪拜留学生聊天中的态度则直接被论坛中的一些人指责是“崇洋媚外”,甚至是“跪舔尼哥”。
论坛评论
只是担心失主是留学生而写了一份双语启事,只是在失主找上门的时候礼貌回应并归还物品,怎么就被冠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双语启事何时与“崇洋媚外”划上了等号?如果遵照这个逻辑,旅游景区的双语甚至三语告示牌是否都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呢?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标准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崇洋媚外”也变成了一项可以被随意指摘的罪名。张博洋曾经在《脱口秀大会》中“吐槽”道:“崇洋媚外”的标准好像在逐渐降低。
张博洋《脱口秀大会》
被挂上”崇洋媚外“这个莫须有罪名的不止一个。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曾倡议民众“每天要准备好充足的牛奶、鸡蛋,不许吃粥”,被网友评论说“这网红洋化了”。
张文宏医生新闻截图
然而,尽管如此做法和情绪表达有失偏颇,但高校中这样的情绪敏感似乎并不是没来由的。2020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发生了著名的“显示屏事件”,印度留学生黑入学校系统,公然在教学楼显示屏打出“拒绝中国制造”的口号。此事件发生后,校内中国学生和国外留学生的对立情绪一度到达了顶点。
”显示屏事件“
不仅在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山东大学也被曝出留学生相关事件。山大某校区为每名留学生配3名中国学生,称为学伴,而且多为异性。这样的制度让留学生和中国女生传出了一大堆花边新闻不说,高校对留学生长期不公平的照顾政策更是让许多学生愤怒和不满。
从留学生不良事件,到“学伴”制度等优待现象,国外留学生来到国内似乎并不像媒体最初所宣传的那样与中国学生友好互进,反倒是让不少高校学生和社会民众逐渐累积了一种对在华留学生的不良印象并生发出了有些敏感的集体情绪,此次”ipad门“事件的爆发或许只是众多高校大学生不满情绪的一个缩影。
中国学生对黑人留学生印象
了解过高校里发生的诸多留学生恶性事件后,或许能够理解清水河畔论坛中的一些学生为什么会对双语启事反应如此激烈,但理解不是认同,理解更不代表支持。
尽管留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但也不能因此一棒子打死所有在华留学生,更不能成为站在“崇洋媚外”立场上批判和指责本是善意的中国学生的理由。以一部分留学生为衡量标准去衡量所有留学生,以一部分人的谄媚去衡量所有人的善意,这些做法都是矫枉过正且有失偏颇的。
许多社会性事件都是如此,我们理解这些敏感情绪爆发的社会积累,也理解发出者可能面对过的不公平待遇,但这并不能成为任何人”以暴制暴“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高举正义的旗帜进行“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行动。任何事情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逻辑,也不能完全依靠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寻求解决。回击不公平待遇的方式应该是改变它,而不是用言语排斥它,甚至是排斥与其相关的所有人所有事。
//偏离事件的讨论:
被审判的“想象性恐惧”//
这件事最终从校内论坛走向公共平台,不只是其中的种族歧视言论,更受关注的还有其中的性别问题。性别问题看似和这件事本身毫无关系,它的起因仅仅是论坛中有人根据失物招领字体猜测捡到iPad的大一男生可能是一位女生,之后这个观点在社交平台被不断放大,性别对立的惯性逻辑让这件事的讨论逐渐转向另一个话题场域。
知乎对于歧视女性言论的澄清
事件发酵的后期,有人在知乎上澄清了自己在论坛中发表的所谓歧视女性的言论是被恶意搬运的而非自己的真实想法,但由此生发出的性别讨论也并不是过度上升的毫无意义的骂战。
和其他的性别事件不同,这件事之所以能够引发热议,不是经常被讨论的女性的社会权益问题或者安全问题,而是出于一些网友对于“一个善良的女生被道德审判”的想象性恐惧。不少网友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牵扯到女生身上,今天是个男生捡到了iPad,如果真的是个女生,恐怕网络上的骂声会更加不堪入耳,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对异性表现热情的女性常常受到网络的非议,尤其是对外国异性。从嫁给日本人的林志玲到B站外嫁的up主,再到时至今日还在不断受到网络中“荡妇羞辱”的山大学伴女孩,与外国人交好的中国女孩常常被冠以“easy girl”的骂名。女性的身份加上对外国友人的热情态度让这部分女性在舆论环境中变得愈加脆弱,稍有不慎便有名誉受损的风险。
山大女生被污名化截图
长期以来舆论环境的不友好让iPad门在性别层面的讨论上不断发酵。尽管事件的主人公并不是女性,但不少女性网友似乎已经在脑海中想象到了一个遭遇如此情境的女性形象,将被污名化的风险与恐惧投射到了对这件事的讨论之中。
微博截图
丢失的iPad如今已经物归原主,失主不是留学生,也不是女生,而是一位大三的中国男生。这一切的发生好像最后只是个乌龙,关于种族和性别的探讨似乎都是莫须有的。然而,一次的乌龙事件不代表讨论的可能性不存在,受到批评的大一男生、留学生和想象出来的女生都不该被忘记,关于此事的讨论更不应该止步于此。
因为此前的各类留学生事件、性别污名化事件都是真真实实存在于网络空间,也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的,所以一场简单的拾金不昧才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争议。热点事件可能会很快过去,但积压的情绪却不会轻易消失,想象性的恐惧是一次次没有被澄清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非议积累起来的,让人感到真实且沉重。
网络空间的争论就好像是一个大熔炉,看似极端和情绪化,但每一句极端情绪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基础,每一句恶意的言论都有可能将不安和恐惧的情绪推向极点。没有人会愿意时刻想象自己深陷社会的指责和谩骂中,也没有人会愿意永远以最恶的想法揣测他人,但长久以来的社会非议却不知不觉将一些人推向想象出来的恐惧环境中。
今天想象出来的这个女性被保护了,明天还可能会有其他的女性出现,关于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讨论从来不会是毫无意义的情绪发泄,“就事论事”的逻辑之外,激烈集体情绪背后的动因更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只有明确每一次争论的动因,我们才有可能拒绝单一道德审判的“猎巫”行动再次发生,同样也拒绝以反对“猎巫”为名的另一场“狩猎”行动。
《狩猎》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