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大
有这样一个人
在工作中他接触过很多
心怀梦想的东大少年
他尽己所能帮助少年们插上翅膀
教会他们放心追梦
他叫施杰
在东南大学长期从事资助育人工作
今天官微带你走近
他用“金钥匙”为困难生打开一扇门的故事
“施老师像爸爸一样”
腊月二十九,在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孙安龙给母校东南大学的施杰老师打了个电话。
在电话里,他兴冲冲地汇报了自己的近况,言语中充满了喜悦:“参与单位光伏发电业务的并购投资、项目管理、市场开拓等工作,在昆明买了新房,还帮父母在老家盖了新房。”
孙安龙特意提到:“施老师,您送我的那套西装至今还放在我办公室里。我穿着它出席了很多商务场合,不管以后我可以买多少套西装,这一套永远是我最喜欢的……”
“施老师”名叫施杰,是东南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位教师,长期从事资助育人工作。2015年,孙安龙从东南大学毕业。临走的时候,施杰把他喊到办公室,拿出一套崭新的黑西装,对他说:
“
安龙,你要走了,送你一套西装,你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用得着!
”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孙安龙至今还感觉暖暖的。他说:“上一次别人给我衣服,还是初二的时候,我妈给我买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很幸福,施老师像爸爸一样!”
孙安龙和施杰的故事,要从2011年秋季说起。
那一年,孙安龙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雄块村考进东南大学。雄块村是贫困村,孙安龙家则是最贫困的一户。一家四口,父母务农,姐姐是一级残疾,家里平时种点玉米、红薯,喂两头猪。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那年8月底,孙安龙扛着蛇皮袋子,独自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报到。看到同学都有家人送,他感到一丝自卑和孤独。
开学后不久,孙安龙来申请助学贷款。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施杰。施杰详细介绍了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申请流程。孙安龙说:“施老师逐一讲解了申请表的填法,还不停地提醒我们填的时候看仔细点,不懂就问。每当我碰到不会填的地方,就举手示意施老师,他总是快速跑到我这边并给与耐心解答。”
回忆起那段往事,孙安龙说:
“
施老师给初来乍到的我带来了很多安慰。对施老师的印象,就是我对东大的第一印象。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东南大学!
”
此后,施杰和孙安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孙安龙在施杰等老师的鼓励下,做了很多公益项目,其中的一个项目是帮彝良县仙马小学解决饮水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孙安龙在一个月之内筹集到近20万元的资金,让412个学生实现了“饮水自由”。
在施杰的耐心教导下,孙安龙获得“2013年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青春励志奖”等近十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荣誉,毕业后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
对于施杰,来自云南昭通的东大毕业生马梦怀也有着同样的感情。
2013年,家庭经济困难的马梦怀考进东南大学。自她进校起,施杰一直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她从内向走向开朗,成为一个自信而坚定的女孩。考虑到特殊的家庭情况,对于是否读研,马梦怀有过一些犹豫。施杰的一番话对她影响很大:
“
放心追梦吧。东南大学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困难就告诉我,我帮你解决!
”
在施杰的鼓励和支持下,马梦怀坚定了努力方向,现在已经在浙江大学读研。
用金钥匙开启一扇门
施杰注意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仅有物质上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他和同事打造了“金钥匙计划”。
这个计划开设了街舞、吉他、口琴等兴趣培养课程,PS、视频等技能培训课程,英语口语、听力等学习辅导课程,自我成长计划等心理帮扶课程,阳光夏令营、读书沙龙等创新实践,以及各类高雅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目前,已累计开课79次,累计上课超过2300人次。
作为“金钥匙”计划的组织者和受益者之一,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左恺仙从大三开始担任施杰的助管,在朝夕相处中感受到施杰父亲般的关心。
刚进大学,左恺仙有些自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说话,也不愿意告诉别人家里的难处。施杰发现了这个问题,专门找左恺仙谈心,对她说:
“
把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帮你,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此后,左恺仙敞开心扉,开始接收大家的帮助,不但顺利完成了学业,还以优异的成绩保研。
2020年,受疫情影响,左恺仙找工作的过程一度很不顺利。每隔几天,施杰就询问她进展,有两次发现左恺仙压力太大,施杰就喊她到操场上,一边陪她散步一边帮她减轻压力。
为了让左恺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少“碰壁”,施杰还把已经毕业的学姐介绍给她,让她多向学姐请教。读研期间,左恺仙也旁听了一些金钥匙的课,感觉受益良多。左恺仙说:
“
因为金钥匙,我解锁了很多新技能。我在那里学会的PS技术,最终在我找工作的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我觉得,金钥匙真的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
连续13年!坚持陪伴与反复探索
每年寒假,东南大学都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校过春节。施杰就留校安排寒假活动,准备春节留校学生的除夕年夜饭,和留校学生一起共度除夕佳节。
从2006年开始,施杰连续13年陪留校学生过除夕。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一个有“年”味的春节,施杰每年都会精心准备:安排公寓住宿、采购新年大礼包、发放过年红包、张贴喜庆春联、安排集体活动等,还组织创意饺子宴、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和家里一样的浓浓温情。
有很多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学生在留校过年,施杰专门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还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联欢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汉族同胞过年的热闹与喜悦,感受学校的温暖。
来自西藏的2013级学生格桑连续两年留校过年。提及留校过年,格桑说:
“
施老师陪我们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我坐在施老师的旁边,听他讲学长学姐们的故事,感觉就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唠家常。
”
十几年来,施杰和同事们在落实资助政策中反复摸索,构建了“四措四准”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即指标体系科学化保障资助对象精准、信息手段智能化保障资助力度精准、统筹规划系统化保障资助分配精准、项目设计人性化保障资助需求精准。
他还参与制定和完善了《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十余项规章制度,搭建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管理等多个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所有资助业务均可在学工系统中办理,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原来的《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制订于200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施杰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该办法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
按照这个暂行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等级分为特困生、比较贫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只要符合特困生的某项条件就定为特困生。例如:对于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只要跟其一起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大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就可以定为特困生。
2016年,施杰和他的同事们组织了一个团队,他们多次到兄弟高校调研,反复在学生中抽样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修订了《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其中增加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数据的收集(包括家庭总收入、支出情况、赡养老人情况、家庭总人数等详细数据)。
完成信息收集工作后,结合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公式计算得出困难系数,再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消费情况确定学生的贫困等级。通过这个定量分析的办法,确保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
施杰还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走访地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同探讨在“家校连动”基础上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资助的创新举措。目前,施杰所在的团队的家访足迹已经踏遍新疆、吉林、宁夏、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东南大学的关爱送到众多学子中间。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都要通过学生上交的材料确定资助名单。施杰认为,光从表格上看不出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所以必须多去实地家访。
东南大学医学院2016级本硕连读学生小王来自教师家庭,一般来说这样的家庭应该是丰衣足食的,起码吃穿不愁。一次偶然的机会,施杰获知该生家庭经济贫困。为了一探究竟,施杰利用寒假去小王家里家访。
小王家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镇,施杰从贵阳出发,颠簸4个多小时才到那里。在一栋简陋的2层小楼里,施杰见到了小王和他的爸爸。让施杰吃惊的是,小王爸爸躺在床上,四肢不能动弹,完全丧失语言功能。一进门,施杰跟他打了个招呼,他费了很大的劲才能勉强点点头。
据小王姑妈介绍,小王父母早年离异,小王跟当小学老师的父亲生活,日子虽然清苦却也从容。天有不测风云,在小王读高中的时候,他父亲在家访途中突发脑血栓,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却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从此,小王父亲没有人照顾,他的工资勉强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和医药费,两口之家在风雨中飘摇。好心的小王姑妈看到父女俩艰难的处境,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施杰去家访的地方,就是小王姑妈的家。
家访中的所见所闻,让施杰感觉到资助育人工作责任重大。回到学校后,施杰按照程序将小王的资助等级进行了上调,每年至少资助7500元,还经常询问小王的学习生活情况,请辅导员对小王多多关心。
生活得到了改善,小王的学习越来越好,先后获得了校长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如今的小王,已经在医院实习,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
资助育人重责在肩
施杰老师用十几年如一日的
坚持与付出
给东大一群追梦少年
带来了前行的动力、家一般的温暖
东大超级暖男!为你点赞!
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