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底,林巧稚出生在福建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之家。家里的条件还不错,父亲曾去新加坡留学,回国后在当地一所中学当老师。父母比较开明,从小教育她要自强自立,在她几岁的时候便开始教她英语。5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这让她有了当医生的想法。
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由于她很优秀,得以离校任教。两年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诞生,她决定去该校念书。7月底,她和余琼英结伴来到上海参加学校的考试。途中因天气太热,余琼英晕倒了。林巧雅立马停下笔,与另一名考生将余琼英扶到阴凉处,做了应急处理,全程仅花了10分钟左右。等她回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不过,考场外的考官目睹了她所做的一切,认为她处理突发事件时非常冷静、有序,这是医生不可缺少的,再加上她各科的成绩不低,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学校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在参加考试之前,家里人担心她的个人问题,劝说她不要当医生,因为在那个年代,不少人认为医生护士是低贱行业。没想到她回答说:“那我就一辈子不嫁!”谁知一语成谶。从医学院毕业后,她再次因为太优秀而被留在了学校,不过聘书中规定:聘任期间如果结婚、怀孕、生育,将会自动解除聘约。再加上她后来工作很忙,没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自从工作后,林巧稚每年的生日都是在产房度过的。对她来说,产妇平安,孩子健康,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她一边为产妇接生,一边研究医学,多次出国进修考察,为胎儿宫内呼吸、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不仅给富人接生,也给穷苦人家的产妇接生。她的出诊包里时常放着零钱,每当遇到家庭困难的产妇,都会接济她们,而她自己的工资并不高。她对病人很有耐心且温柔,很多产妇不远万里来找她接生。她深受百姓爱戴,一生中接生了5万名婴儿,其中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此,林巧稚被誉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1955年,林巧稚当选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唯一女院士,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次年,我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诞生,颇有经验的林巧雅被任命为院长。在特殊时期,她受到影响,被分配到病房当护工,照顾病人的起居。即使她已经70多岁了,仍然坚持工作,身体逐渐衰弱。
1978年12月,林巧稚院士率领代表团访问西欧四国,在英国时得了缺血性脑血管病,随即回到祖国接受治疗。经医生检查,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疾病,坐上了轮椅。她在病床上仍不忘工作,4年后写成了50万字的《妇科肿瘤学》。1983年4月22日,她的病情恶化,与世长辞。在林巧稚院士离开的前一天,她还接生了6个婴儿,昏迷前嘴里断断续续地喊着:“快!拿产钳来!”可见,她有多么敬业。最终,她的骨灰,被撒在了故乡的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