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889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一个月前,中介小哥就暗示我
说教育局憋的大招,果然就在3月16日兑现了
看着子弹飞了一天一夜,是时候冷静下来,好好弄弄明白新政在说什么了
先来熟悉下新政的名字——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
这条学区新政的影响能级多大,我们挑其中一条,做一道简单算数
打个比方,假设建平中学明年的计划招生400人,那新政后,它需要拿出200-260人的名额,去走“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招生通道
先拿60-78个名额,走按区分配
再拿140-182个名额,走按校分配,均匀的分给所在区的每一所未挑选生源的初中
也就是说,建平中学明年招生计划里,有将近42%的生源都要按校分配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本来花100块买的学区房,现在有将近50块的资源消失了
还记得去年均价一度被叫到14w/㎡的汤臣豪园吗,它旁边的张江集团中学,民办转公办,让它瞬间就成了学区房
那我们就用汤臣豪园,对比下政策前后变化,以张江集团中学录取上海中学为例
假设2019年上海中学招生人数在588人左右,其中张江集团学校录取上中的有17人,占比2.9%
那新政后,参考上一年的录取比例来看的话,那明年张江集团学校初中自招统招录取上海中学的人数
就会从17人,减少到只有6个人,而新政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我冷静了一天,觉得还是要说点有用的
我们从新政最厉害的那条说起
01 “分配到校”
对很多买房人来说,政策原文可能会看的云里雾里,其实比较重要的有这两点:
1 名额分配
2 综合素质
而重点中的重点就是“名额分配”中的4个字,分配到校
而分配到校的占比,对不同学校的占比是不同的
对学区房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这条
区属,就是委属以外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么解释好欠扁,我们以浦东区为例,看下浦东有几所区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是的,都是被家长追逐的学校,它们未来的招生比例,用一张政策原图就好
名额分配,占比招生计划中50-65%,而这其中30%分配到区,70%分配到校
而且是分配到本区每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记住,是每一所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还是做个简单的算数,以浦东区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才中学为例
假设2022年进才中学,要招300个学生,那它的名额分配招生占比要达到50-65%,我们以60%为例
那进才中学明年的招生名额中,有300x60%=180个分配名额,这其中,180x30%=54人需要按区分配,本区分配名额3-6人,外区分配名额48-52人
另一方面,180x70%=126人,需要分配到浦东区内每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而这个人数占整个进才中学招生比例的42%
也就说说,将近一半的升学名额,给了其他普通初中学校
所以新政一出,之前要买进才中学初中学区房的家长,瞬间就觉得没那么香了
02 再说说,“委属”
首先明确下什么是“委属”,就是指上海市教委直属的高中,比如: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如果按照新政来算
假设上海中学明年招生200人,那上海中学65%入学名额,需要拿出来分配招生,也就是200x65%=130人
如何均匀的分配到各个区呢,按照上一年各区的中考人数占比
举例说明,不具可参考性
假设浦东上一年中考人数占比全市23%,那浦东获得的名额分配人数就是30人左右
这30人中,至少有20%,也就是至少有6个名额,需要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所以这条新政之后,以往那种和市重点高中完全无缘的普通初中,或者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郊区初中,这里的学生家长可能会突然有了奔头
以前几乎没希望的事情,现在努把力,只要跑到自己学校的前端,就有了去区属重点的机会
那总的来看,上海市有多少委属、区属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参考,请以最新为准)
注:仅供参考,最新信息请以教育官网为准
想象一下,这些名校中,“委属”将近13%的入学名额,“区属”42%的入学名额,将会分配给本区各所没有参加过筛选生源的初中学校
说到这,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就是如果名额不够分的话怎么办
还是以进才为例,假设分配到浦东,有126个分配名额,而浦东总共139所初中
那如果这种情况,调控给出的答案是,以均衡、随机为原则进行分配
而如果名额分配到校的计划数大于等于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的话
就确保至少每所学校至少获得该高中1个名额
03 所以我们还原下整个政策
一位学生的真实通关路径是怎样的
而细算委属和区属,比例划分规则的话,我们可以发现
委属,偏向覆盖整个上海市,1x65%x80%=52%,覆盖到全市,更加注重全市的教育机会(这里的50%-65%,取60%,90%-95%,取92.5%)
区属,更偏向覆盖本区,1x60%x70%=42%,覆盖全区,更加注重本区的教育资源覆盖,同时兼顾全市
通过这些比例的改变,我们可以把这次的新政称作是,函数型调控
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各块比例的同时拨动,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效果
这就是上海政策的魅力所在,精准、有弹性
而且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这次学区新政的颁布,不是突发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试验田”的状态了
2018 年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完善高中阶段学校 自主招生、推行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完善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的基本框架
可以看得出来,本次是对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进行了细化
所以,教育公平化,考核标准的多元化,这是大势所趋
推行,这是早晚的问题
到这一步的话,我们应该更多考虑,面对这个趋势,我们培养孩子的重点在哪,也需要思考,很多高价学区房,是否还值得我们投入
04 有几点,需要跟各位分享下,很小,但是很关键
第一,关于政策有效的特殊时间点: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介绍,现在这个文件是面向2022年毕业的初三学生
所以起点年应该是2022年的初三学生,他们在考高中的过程中将适应于这个文件
然后我也看到了,有人想钻空子的想法
有人说在一个普通学校挂学籍,然后以借读的形式去好学校念书...有这样想法的歇一歇吧
原文规定了,不仅在籍、还得在读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育集团化,那这些分校算“区属”吗
算的,文件表述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校区,原则上按照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执行
不仅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者校区,得按照区属的规则来
就连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者校区,原则上,也是按照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来
就比如上外宝山外国语分校,未来它的招生政策,也是50%-65%中的70%,也就是将近一半的生源,要拿出来服务宝山区的未挑选生源的初中
那对这些本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比较匮乏的区来说,真是再好没有了,本区学生多了很多机会
看出来了吗,就是家门口的好学校,真的成了家门口的了
以往这些学校都会全市挑选生源,所以好学校分校去到各个区,还是其他区的学生来上,现在则从招生框架阶段,就改变了整个招生逻辑
所以这次学区新政比我们想象中的影响范围还要广
从委属层面来说,对于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区,或者本区内升学能力有限的普通初中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从区属层面来讲,那些一个区就占好几个区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但是学生人生却很少的教育资源过剩的大区来说,学生进入区属的概率就更高了
比如黄浦,
就算某不挑生源的初中,就至少有5个分配名额,可以用
05 新政发酵后,会很有意思
就比如说,如果各普通初中的第一名也达不到区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怎么办
其实实际,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差很多分的情况不存在我们想象下,这会促成一种怎样的景象
就是对于各个大家口中的“菜中”来说,如果我连好的升学名额分配给我,我都没资格去拿,那这个学校,还有什么脸面可言
所以,这从某种层面会激发这些中学,比以往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以往做梦也想不到的委属、区属名额,会直接分配给自己的学校,那么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我是不是只要更努力,跑到本校头部,就有可能拿到以往永远别想的入学资格
我可以预想到,这几个名额,虽然只有几个,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它动员的是上至校长、老师,下至每一位学生
轮动、激发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新政过几年之后,我们可以再写篇文章对比下新政后的菜中的变化
这就是教育走向公平化的正面联动效应
另一点,就是一直没提到的关于综合素质的考察
这方面分值达到50分,这对于一分压住几千人的中考来说,意味很多
至于细则还没出来,但它考察的肯定不仅限于书本,可能更多还是偏向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
而这个分值方面的差异,可能会成为拉开学生差距的关键
所以新政一出,我圈里的辅导机构就看到了商机
还有个问题让我好奇,就是新政对那种老破小学区房,就是那种居住属性很低的纯学区房,有影响吗?比如这种动不动一平就得一二十万以上的
这个问题可能得分情况,因为新政在做的事是正在拉近重点高中和菜中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对口初中学区的属性
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可能会将鸡娃的主战场前置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学区还是很香的,对于那种对口好小学的老破小影响比较小
但对那种主打好初中,或者菜小+主打好初中的的老破小来说,它唯一的竞争点就被削弱了
最后
对学生本人来说,未来放在每位学生面前,会有4种升学选择
自主招生录取、按区分配、按校分配、统一招生录取
根据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 杨振峰的建议,每个学生需要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定位,看看自己到底适合走哪条升学道路
而对于整个是上海的教育体系来说,这显然是一次教育资源的重新洗牌,具体诉求,就2方面
1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2 破除唯分数论,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质上来说,就是把教育性,放到选拔性之前
毕竟相比学区房,还是孩子们,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