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采访苹果CEO库克的视频被全网刷屏。
这个1999年出生的理工男孩,再一次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2019年夏天,他从「5G使用体验」视频一战成名。
三大央媒,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亲自下场转发。
OPPO副总裁更是直接在微博评论:”何同学,大几了?找工作么,要不要来我这?
何同学还未走出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未来的光芒就已经穿过现实,照进了他的生活。
他有着年轻人羡慕的未来,是那种可以一眼看到无数光辉的未来。
他有着年轻人羡慕的智慧,不是那种只会读书,被课本禁锢的有趣智慧。
很多人,崇拜他。
但更多人,在心里会有个小小的声音说:“为什么我做不到?”
看着何同学可以和库克对话,可以和雷军合影,可以被全网年轻人崇拜和追捧。
或许更会加倍唤起那么一些年轻人心里的苦闷。
在豆瓣上,长年聚集着一批高学历的“优秀”青年。
但这个小组名叫「985废物引进计划」。
这些重点学校、甚至名校出身,按说已经超速行驶的年轻人,却是如此沮丧甚至是绝望。
他们书可以跟何同学读的“一样好”,但却“没有能力”救赎自己,从现实到精神都是如此。
我虽未曾这般沮丧和挣扎。
但了解过何同学后,我更加意识到眼界、思维的差距,以及自身的局限性。
中学时何同学就已经明确自己的兴趣,关注数码产品和行业。
高考前几个月他还能沉下心来学剪辑,大学为了做视频,专门在校外租房子。
何同学是所有年轻人最想成为的那种人——“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大家好,我叫菠菜,是夫人本期“特约嘉宾”。
但今天可能让你们失望了,今天我想讲的并不是何同学的励志史。
而是我以及“小镇做题家”的故事,与何同学截然不同的一类年轻人。
我应该算得是别人口中的“好学生”了吧。
我所读的高中,你们应该不陌生——河北衡水中学。
网上流传着一张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从早上5:30起床,到晚上10:20熄灯,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5:35操场集合。
5:37-5:40这3分钟叫“读小条”时间。英语单词、古诗词、错题读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站着不动。
6:00跑完步回教室接着早读,要站着且大声念出来。
因为这个,导致我现在在办公室说话声音都很大,同事会说你声音小一点。
上午一共是5节课,中午下课前老师会发一个自助餐,别误会,不是什么午饭,是一张试卷。
12:00-2:00是所谓休息时间,这个时间要吃饭,午休,以及完成这份自助餐,下午上课前要交。
做不完怎么办?做不完就不能睡午觉。
我吃饭的最快记录是8分钟,从下课拿着饭盒冲向食堂,到排队打饭,吃饭,最后洗完饭盒坐在座位上,8分钟。
饭是在路上吃的。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当时我以为所有人的高中都是这样的,高中就应该是这样的。
高三下学期,就是无穷无尽的考试,一周考一次。
6月整个月,每天考,白天考试晚上三节课讲卷子。如此重复,直到麻木。
可以说,在衡水一中,人人都是做题家。
直到上大学,大一一整年我都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回到了高中,面前一堆卷子做不完,要么就是马上要高考了,还在拼命写卷子。
一想到那个场景,我就绝望。
即便如此,我依旧无比感激做题这条路。
我出身在农村,从小妈妈就在我耳边重复:“你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去北京。”
上学前,我妈就教我背唐诗,有一次背不过,不让进屋,直到背出来才能进屋睡觉。
虽然出身农村,但是妈妈从来不让我做家务。
我妈妈小时候家里贫困,和姐姐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但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所以她没有读成大学。
所以,我妈妈看得很远,小学6年级就把我送到县里读书,高中考上了本地县城的重点,哪怕学校承诺免一年学费、3年实验班,她仍然坚持让我去衡水一中。
从小村到县城,到二线城市武汉,最后毕业再一路杀到北京。
其实,我人生的20多年,一直在进阶。
现在在北京一家大公司工作,过着都市白领标配的体面生活。
这一切皆由做题获取,而我身上的局限和困境,也皆由做题形成。
这就是20多年来,被塑造的结果。
自卑是有过的。
小时候从村里走到县城,我连肯德基、汉堡是什么都不知道。
汉堡我不知道怎么吃,我就先不吃,我看别人怎么吃,我通过观察迅速学会。
来北京以后,我没蹦过迪,没看过livehouse,没去过夜店。
直到毕业第三年我才第一次去迪吧,我不知道卡座是要钱的,我不知道怎么和吧台的服务生沟通。
但是我可以通过看别人迅速学会流程,第二次我就敢带朋友一块去,第三次就在网上组织陌生人的局。
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模仿,还有思维、观念、气质等一系列内在的东西也需要向大城市人靠拢。
但也因为如此,我拥有了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我总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快速自制生存工具,以便更好地生活。
我受困于“做题”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思维禁锢。
直到现在工作,如果老板交给我一个任务,我会找之前一个模版照猫画虎地做一遍,无法像其他思维灵活的同事那样,能从不同角度想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方案。
而做题带来最直接的反噬是:
从衡水中学炼狱中走出来,我彻底松掉了弹簧,我觉得大学里上课不重要,时常逃课。
对未来没有规划,一心就想玩。
那时我并不知道,同班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为保研做准备,努力学习和老师搞好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想过这些事情,更没有计划过未来。
很多小镇做题家都有精神困境。
我有,但并不是「985废物计划小组」里的那种消极的精神面貌。
比如自卑,比如呆板,这些和城市人的差距,并不能让我怨恨自己身上的小镇味道。
因为我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做题,连这唯一冲破小镇的路和可能性都没有。
当许多人假借”小镇做题家”之名自我调侃和为自己的无能开脱时,我只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设定,并在此基础上,修复自己的精神世界。
刚毕业来北京的时候,一个同龄的同事每天开车上下班,晚上回家父母给做好饭,讲究生活质量。
刚开始我也纠结,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起跑线都不一样,我和她比没有意义。
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小镇化,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很多东西被塑造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这些年,我只认认真真做了一件事:自信。
首先要接受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事实,其次必须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我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善于沟通、总结,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强。
而这些能力,也不是凭空而来,并且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我一路走来的小镇经历和做题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镇做题家。
切换成旁观者的视角,我们一边同情小镇做题家在资源上的天然匮乏,却也有声音质疑他们无病呻吟。
到底该如何平衡这个问题,夫人采访的另一个受访者试图给出了一些解答。
她研究生毕业于TOP2(特指清华北大)之一,由于受访者个人不愿透露更多信息,我们姑且称呼为阿楠。
阿楠自认家境一般,一家人生活在小县城,母亲是老师,父亲是下岗工人。
和菠菜一样理智,她并不为小镇出身所苦恼,甚至她也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
“我不卖惨地说,一个清北的博士,你的阶级肯定实现了跃升,那些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我也都有了,清北博士毕业,还过得很惨的,说实话不太多。”
当很多人过于想把自己装进小镇做题家的套子里寻求心理抚慰的时候,阿楠觉得自己在北京生活10年了,很大程度上是离大城市越来越近,离小镇越来越远。
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人更愿意认为自己是小镇做题家?
阿楠试图解答了这个问题:
大多数的小镇做题家,学习很好,对来充满希望。
我们被“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的观念所塑造。
但当走上社会,发现自己和大城市人差距的时候,越发对现状不满。
这个差距是什么?
原生大城市的人本地买房买车、生活品质高、不需要支付额外利息。
但是小镇做题家呢?拿着再高的学历,再牛逼的工作,依旧撵不上本地人实现财富自由的速度。
心里的不平衡造就了,我们必须将自己归为小镇做题家,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开脱。
脱离学校的考试评价体系后,很难在做题之外认可自己。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下下策的心灵自救。
毕竟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清醒和自信,更不能做到阿楠的理智和强大。
话已至此,别误会,我们绝不是苛责典型小镇做题家的精神无能。
b站「小镇做题家:考上了985/211我依旧是个废物吗」这个视频中说:
城市教育可以精耕细作,而小镇做题家就必须量产和工业化。
所以出现了衡水一中,出现了毛坦厂中学。
2019年关于城乡升学统计显示:
农村适龄人口参加高考的比例只有12%,城市则为67%,相差5倍;
211录取率城乡相差更大,10倍以上。
985录取率,城市2.9%,农村0.2%,相差15倍。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不多赘述,我们了然于胸。
进一层解释,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阶层固化,资源的流动性越来越差。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
你穷,是因为你的父母很穷。
阿楠说:
社会经历巨大转型后,变化趋势越来越慢,人会越来越力不从心,空间越来越小,社会凝滞。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父辈人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成为工薪阶层的满足感,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感受不到这种巨大的转变了。
所以她明确、强烈反对一个观点:
所有的社会后果由个体买单,即,因为你不够努力,你要是努力的话一定能买房买车。
说到这,最后总结一下:
典型小镇做题家的困境在于:
出身贫寒,寒窗苦读数十载后,他们以为读书可以出人头地但不可以;
他们以为可以和城市人平起平坐但不可以;
他们以为有更多的选择但没有。
巨大的付出和不成正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让他们彻底失衡。
阿楠说,我们正在经历时代的空心化,越来越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信念支撑。
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的价值系统中,除了有钱、出人头地的追求外,我们从过往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找不到一点人生追求。
这一切似乎都是教育资源倾斜和阶级固化的结果,但这种解释,也不能拯救小镇做题家的精神困境。
在聊这期话题前,我发现网上不乏苛责这个群体的声音。
在此,想借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结尾: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