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发现,父母对于自己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不在家的时候特别想要孩子回家,当孩子回家后,短时间里面是很开心的,长时间之后却又很嫌弃孩子的生活习惯。其实,不只是大学,很多孩子在中学就进入了寄宿制中学,与父母分开生活,很多人认为这是能够提前让孩子感受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过却忽视了寄宿在学校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就对于让自己女儿在初中进入寄宿学校很后悔,在三年的寄宿生活中,女儿会接触到很多负面的东西,影响了女儿的生活,需要很长时间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也说过,再苦也不会让孩子住校。
像白岩松夫妇这样工作繁忙而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有很多很多,大部分父母是支持让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的,他们的理由也是很一致的,都是因为工作而无法顾及到孩子的生活,希望通过让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能够早点学会独立自主,提前进入社会等等。
这些理由在表面上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背后的原因都是父母心理上对于教育孩子的不自信,懒惰,想要推卸责任,如果在寄宿制学校中出现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可以全部推给学校或者老师。尹建莉老师也表示,如果离开父母能够让孩子成长的话,那么孤儿院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场所,这句话一针见血。
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也并非天生就如此亲近,只有长时间相处才能够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就越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过早的进入寄宿制学校的话,会让孩子心理对于父母疏远,严重的话会对父母产生怨恨。长期住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与父母的沟通,身边的全是和自己年纪一样的孩子,说话做事都只会顾及到自己,而不会为其他人考虑,长久小区,就会让孩子的感情发育不良,影响沟通能力。
进入寄宿制中学的孩子,就已经一只脚踏入社会中了,对于中学的孩子来说,过早的接触社会实在不是一件好事,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做事会过于感性等等,这些青春期的特点使得孩子在这个年纪并不适合接触社会,如果在寄宿的过程中出现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话,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严重的话,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阴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斯基尔斯做过一个实验,将两个智商五十以下的孤儿交给两个智力稍微落后的妇女照顾。在六个月之后,这两个孩子的智力都在八十左右,两年之后这两个孩子的智商都达到了九十以上,也就是正常人的智商,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父母的感情陪伴,情感满足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够发现,在三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三到六岁期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六到十二岁是固化孩子性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在这三个阶段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寄宿制学校中,孩子能够收获到自由,过着不用忍受父母唠叨的生活,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生活,但是在感情上是缺失的。
孩子是不是真正的成长并不是看他什么时候离开父母,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正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父母要做的并不是把孩子赶出温室,强迫他去成长,而是要一直陪伴着孩子,和他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