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家庭贫困的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怀疑偷拿了2000块钱。并被老师当众批评,声称要报警。为证明自己的清白,从教学楼4楼跳下摔成重伤。最终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孩子并无生命危险,苏醒后多次向父母说:“没有拿钱,老师不相信我”。
大多数网友,看到这则新闻后觉得十分痛心。有网友表示:“这位老师真是枉为人师,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呢?”也有网友表示:“上天保佑,所幸孩子没有生命危险”;还有网友表示:“保护孩子,是身为老师的重要职责,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
我一直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每一次“危机”都是老师或者父母教育的契机。不管新闻中的学生是否有偷拿钱,老师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当的。
“妈,我钱丢了”,两位妈妈的做法不同
这则新闻,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玩伴小雅和小倩。小雅比较胆小,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回一次家。而小雅几乎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小雅要上小学,父母才回到身边。
一次小雅奶奶生病住院,妈妈为了不影响小雅学习,并未将奶奶生病的事告诉女儿。这天周末,妈妈便带着6岁多的女儿到医院看奶奶。看见床边蹦蹦跳跳的孙女,小雅奶奶很是开心,便随手给小雅拿了10块钱,让她去买零食吃并鼓励孙女要勇敢些。
看到拿着钱有些胆怯的小雅,妈妈鼓励她说:“从这转角就有卖零食的,去买自己喜欢吃的吧,奶奶看见你吃零食开心的样子,一高兴没准儿病就好了。”听到妈妈这么说,小雅拿着钱便去了。
可到达小卖部时,小雅的钱却不知道哪儿去了。钱丢了的小雅放声大哭,妈妈惊慌跑过来,弄清缘由后并没有责骂小雅,而是鼓励她:“你好好想想,钱有可能掉到哪些地方,我们再回去找找,能找着,自然高兴;找不着,我们引以为戒,下次好好保管”。听到妈妈的话,小雅停止了哭声。
正是因为小雅妈妈恰当的教育,帮助小雅在原本负面的“丢钱”事件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让小雅增长了智慧、宽阔了心胸,并养成了做事细心的性格。
与小雅妈妈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的小倩妈妈,听闻小倩弄丢了买练习册的钱,妈妈顿时火冒三丈,抄起扫帚就给了女儿一顿毒打,还罚她晚上不准吃饭,在门外站了俩小时。美其名曰让女儿长记性,以免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0年后,俩孩子性格差距明显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小雅与小倩都已大学毕业。但再次提及丢钱事件时,小雅直言感谢妈妈当时的教育方式,让她知道“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是没用的,不如吸取经验教育,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如今的小雅性格开朗,从不怕犯错,且敢于面对犯错,与父母相处也很融洽。
而小倩妈妈的教育方式,却让小雅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人际交往中,小雅都不是很主动,且非常胆小自卑。用她自己的话说:性格中始终有胆怯、敏感甚至略带刻薄的成分。知道这样不好却改不掉。妈妈当初的一顿“毒打”,带给自己的伤害就像一根针一样扎进了自己的心口,从此与父母间也产生了隔阂。
由此可见,孩子丢钱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对孩子的性格影响至关重要。正如日本小说家太宰治所言:人不会只经历耻辱,但是负面情绪例如羞耻,愤怒,不安等情绪容易被牢记并对性情影响一辈子。
为什么丢钱后被打的孩子,性格胆怯自卑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丢钱后,父母若是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是一味的打骂惩罚孩子,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不可能让丢失的钱“回来”。父母的暴力,要么让孩子懦弱自卑、胆小,要么让孩子学会使用暴力。
就像上文中的小雅跟小倩一样,被妈妈“温柔教育”的小雅,性格开朗,勇敢无畏;而被妈妈“暴力”教育的小倩,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能力还是亲子感情都不及小雅。
当发现孩子钱丢了以后,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01、稳定孩子的情绪,让其“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即牛奶已被打翻在地,覆水难收,再怎么哭泣也无济于事。同理,丢钱也是一样,孩子再怎么心痛大哭,钱也不会再回来。
面对孩子丢钱后,可以学习上文中的小雅妈妈。首先,安慰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其次是告诉孩子:“钱已经丢了,与其痛哭,不如想想可能掉在哪些地方。倘若钱找到了,咱们就高兴;找不到,咱们就以此为戒,以后谨慎保管财物”。
0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惩罚方式要得当
发现孩子丢钱后,父母切忌不要打骂、体罚孩子。一味的打骂、体罚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若是想让孩子“长记性”,父母的惩罚方式一定要恰当,比如让孩子写丢钱的经过类的检讨,让孩子以此为戒。
03、告诫孩子妥善保管财物,丢钱后不要惊慌
大多孩子在发现自己的钱丢了以后,常常惊慌失措,无法从容地处理事情。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告诫孩子。若是一个人在外,首先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务。万一不小心丢钱后,也不要惊慌,可以第一时间与父母取得联系,以寻求帮助。
总而言之,当发现孩子丢钱后,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最好不要“以暴制暴”,应该以“春风化雨”式的“温柔教育”,让孩子在丢钱事件做汲取教训,并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