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一个爱哭闹的孩子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不善于情绪管理的家长
每到周一,送小宝去幼儿园的时候,总能够遇到几个在大门外哭哭闹闹的孩子,各显神通的折腾,目标只有一个:和爸爸妈妈抗争到底,不去幼儿园!
不过今天早上目睹了两个同样哭闹的孩子,和两个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的家长,效果当然也是大相径庭。
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哭得那叫一个惊天动地、涕泪横流,整个身子都差不多要躺倒在地上了。即便如此,小手依旧紧紧地拉着妈妈的衣服角,就是不进幼儿园。
最初,她妈妈还是蹲在地上,把孩子抱起来,企图和他讲道理的。只不过孩子哭得太过伤心,上气不接下气的大喘且嚎啕,妈妈的声音完全被压倒。
然后年轻的妈妈生气了,狠狠地把孩子从地上拉起来,开始用更大的声音教训孩子:“你再哭一声试试,不许哭!”
大约是室外的环境给孩子了足够的胆识,当妈妈厉声训斥的时候,孩子仅仅瑟缩了一下之后,随即发出更大声音的哀嚎:“我——不——想——去——幼儿园!”
妈妈也跟着孩子嚷嚷:“好吧,你不去幼儿园,我也不管你了,你就在这里坐着吧!我走了!”
说完妈妈转身就要走,孩子立即拉上妈妈的衣服,颤抖着嗓音喊着:“妈妈,妈妈,带我一起走吧!”
这时,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从大门里走出来,孩子妈妈就像遇到了救星一样,立即把孩子往老师身上一塞,说了一句:“老师,你看他又闹了。你好好管管他吧!”说完完全无视孩子更加大声地哭闹,转身走了。
我想,她一定是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苦恼不已又无计可施,才会如此做的吧!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同样拉着妈妈的手不让走,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妈妈,求求你了,今天就别让我去幼儿园了吧!”
他的妈妈只是很小声地说了一句什么,然后抱了抱孩子,又亲了亲孩子的小脸蛋。
孩子依旧拉着妈妈,恋恋不舍,不肯进幼儿园大门。
他的妈妈蹲下身,半搂着孩子,声音大了一些:“这样吧,妈妈再陪你1分钟,然后宝宝去幼儿园,妈妈去上班,好不好?”
孩子拉着妈妈的手,撒娇:“那你晚上要第一个来接我!”
妈妈连连点头:“好的,好的,妈妈跑得快快的,下班就飞奔过来接宝宝!我们拉钩。”
孩子满足地笑了,伸出小手和妈妈郑重其事的拉拉勾。
妈妈又紧紧地抱了孩子一会儿,说:“时间到了,妈妈要去上班喽!妈妈知道宝宝今天早上因为来晚了有些不高兴,咱们明天加油早点儿来,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不知不觉地就拉着了在大门口等待他的老师的手,一蹦一跳地进了幼儿园。
其实,孩子的情绪管理是需要训练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总是哭闹、发脾气或者很是执拗地坚持自己某些错误的行为,一定是因为之前他的这些行为成功的让父母妥协、退让或者满足了他的不正当的需求。
尝到了甜头,孩子由此感到,原来哭闹发脾气有这么大的威力,从而一旦有了新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加本变厉企图达到家长的屈从或妥协。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会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任性、暴躁。
父母想要训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遇到事情千万不要自己先慌了神,先爆发自己的情绪,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怎么能够奢望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其次,让孩子有一个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
当孩子悲伤沮丧,充满挫败感的时候,他能够好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哪怕是淋漓尽致地痛哭一场。
最为失败的家长,会拉着哭泣的孩子说“男子汉要勇敢,不能哭哦!”“做个坚强的女孩子,才会人见人爱哦!”
拉倒吧,孩子哭都不能痛快地哭了,怎么梳理自己的情绪呢?
第三,给孩子一个安全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着急去追问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的变化,而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独处空间。要知道4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独处了,给她空间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是不错的方法。
第四,有技巧的让孩子发泄情绪。
当孩子爆发愤怒等强烈的情绪时,有技巧的让孩子发泄出来,比企图控制他们更有效果。
成人还有专门的“宣泄屋”,孩子为什么不能够有这样的一个空间呢?让孩子发泄出来,只要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物品,更不要伤害自己,那么对着玩具娃娃吼两声,或者让他歇斯底里地嚷嚷一会儿,无伤大雅。
只是,宣泄之后的安抚很重要,尤其是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置之不理,否则以后孩子养成这种“暴力宣泄”的习惯,在想要改变,就很难了。
其实孩子的本性还是非常可爱的,即便是前一刻脾气爆发,只要安抚好了,下一刻也能够笑颜如花。否则怎么会有“六月的天气,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样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