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这一篇文章来源于Aha社会创新学院周贤在厦门举办的 “2019乡村教育夏令营发展论坛”中的主题演讲。
文中提到“三见”:“看见”“洞见”“远见”,不仅赋予教育者担当的能力,更启示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提问并思考,重新定义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事物。当我们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洞见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重新定义它们对成长的意义时,就将创造和设计的人生自主权还给了孩子,激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看见 洞见 远见
大家好,我是周贤。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年轻的乡村支教者们探讨“有担当,更生长” 这个话题。
“担当” 本身是一个日语词,所以我特地去查找了日语的意思。
什么是担当?我找到这样的三个解释:
有勇气的人 / 执行事情的人 / 需要负责的人
这样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胸口贴着一个勇字,任何事情都说“放着,我来” ,叫做担当吗?把事情做完了,就叫做担当吗?因为我是一个项目主管,一个班长,一个经理,一个有职位的人,需要对某些事情负责,就叫做担当吗?担当所需要的,是一个意愿?在我看来,担当不仅仅是一个意愿,它也不是一串动作,更不是一个职位和头衔。
担当,首先是一种能力。
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 —— “三见” 的能力:能看见,能洞见,能远见,由此才能有担当。
01
看 见
我们先说看见: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在2个星期之前,我住进了一家全季宾馆。结果,刚刚打开衣柜门,衣柜中间的一块隔板就掉了下来,砸在我的脚上,疼得我一下子跳了起来。于是我就把他们的经理找来啦。
她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对不起。
第二句话是:怎么这块板又掉下来了?
第三句话是:这是一批新柜子,都是我们的工人没装好,我马上就叫他来修。我马上给你拿红花油。
大家觉得这些话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是真心的吗?也是真心的。那隔板修好了吗?修好了。
三天以后我离开这个酒店,到前台去结帐,旁边有位跟我同样住店的客人对前台小姐说:“你们这个柜子太不行了,隔板掉下来差点砸了我的脚,幸亏我闪得快!” 前台小姐说:“你没事吧?”这客人说:“我赶快要走,来不及了,你把我手续办了吧。”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前台小姐迅速地把手续办完,然后客人就走了,这位小姐接着忙其他的事情,并没有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
所以,大家觉得事情解决了吗?没有。
很显然,他们都只看到了当时当下的一个点,紧急的处理掉了。却没有看见整体。
我很想找到这位经理去连续问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隔板会掉下来?因为工人没有把钉子钉牢。那么为什么工人没有把钉子钉牢呢?可能是因为工人的培训没有做好。为什么工人的培训没有做好呢?这后面可能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第一个隔板掉下来之后,还会有第二个隔板的问题?为什么在前台听到这样的信息后,却没有和几天前类似的事故联系起来?为什么一批新柜子,没有人进行全面的检查?
我们看了,却没有看到真正的原因;我们处理了,却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看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怎么才能更好的看见?最简单的方法,多问一些Why。最起码连续问 5个为什么。
通过问更多的Why, 你才能看见全局,看见体系,看见逻辑。而不是急急忙忙的去解决眼下的那个点。
这是第一个见:看见。
02
洞 见
我再来讲讲洞见。我有一个朋友,她也曾经去支教过半年。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平时很害羞不说话的小姑娘,问她要了一个苹果。她以为小姑娘是饿了,而且手头上正有事,所以就匆匆忙忙塞给这个小朋友一个苹果,就去忙其他的事情去了。
咦?奇怪的是,她发现这个苹果并没有被马上吃掉;而且,这个小姑娘后来再也没有找过她。
她自己后来反思,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跟你要一个苹果时,他想要的或许并不是一个苹果。如果你真的给了他一个苹果,他就以为你只能给他一个苹果。—— 听起来有点绕—— 但这句话展现了非常好的洞见:孩子们的需求可能是被关注,或者一段陪伴时光,苹果只是她展开这段对话的一个契机、一个工具、一个手段而已。但我们却只给了表面上的苹果,没有回应真正的需求。当我们洞见Ta背后真正需求的时候,我们能给的就不只是一个苹果了。
怎么更好地洞见?
当你发出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咦?Aha?嗯? 当你看见这些意外的时候、矛盾的时候、冲突的时候,抓住它不要放过,因为在这后面很可能有更深的洞见。
03
远 见
我要分享的第三个词是远见。
这个词经常在管理学、领导力的培训中见到,比如说提升你的远见,好像所谓远见就是你能够探测未来、洞见未来、穿越未来,三年五年后的事看得很清楚、说得很准确。
可是这也常带给我们很大的困惑,世界这么复杂,信息如此的多元、错综,我们现在很年轻,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经验,怎么能看到预测到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
这里我想说说,什么是真正的远见。
在两个星期之前,我跟厦门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儿童教育团队——大儿童——做过一次公共访谈。大儿童介绍他们怎么去做教育创新的故事,分享了很多的体会。
在这次公众对谈上,或者说几乎每一次这样的教育创新分享活动里,人们都不免要问出同一个问题:“ 你们做教育创新,做得是很好。可是太小众了,怎么生存?怎么活下去?你们怎么规模化?”
就像亲戚朋友们可能常常会问在座的小伙伴,你们去支教?不去读书吗?怎么找工作?怎么生存?大儿童的创始人晨曦是这么回答的:
她说,当我们在讨论生存、活下去、规模化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义什么是生存。
“什么是你所认为的生存?什么是你所认为的规模化?对我们大儿童来说,我们老师的工资在当地算还好,我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每天都在成长,家长也在更多地认可我们,我们一步步在往前走,我觉得我们活得挺好。”
“我们并不认为规模化就是开出无数的店或者开出无数新的场所,我想规模化是我对教育理念的实践,这是我所定义的规模化。”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所以什么叫做远见?
远见并不是我们具备看穿三年以后的能力,远见是说你可以去重新定义那些熟视无睹的词,去找到你所赋予它的意义,并且成为你行动的指向,从而开拓你所认可的未来。
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三见:看见、洞见和远见。
我在本次大会的宣传册页上看到一句话,“生活从担当开始”。如果我们真的要掌握担当的能力,掌握所谓“三见”的能力,其实也是从生活中开始。
我是群岛教育加速器的发起人,群岛是一个教育创新和教育创业者的学习社群,在这里面我们经常会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各种“三见”,还会把它做成广播节目,分享给更多的伙伴。
我的同事顾远,前段时间分享了一个生活中的“三见”,他说在雾霾天的时候参加活动,会发现一个问题,他是现场唯一戴口罩的人,而且不仅如此,他戴了口罩以后身边的人都很同情他,说南方人不习惯了,或者说还是你会保养、会保护嗓子,还有人说今天算好的了,前两天雾霾指数更高。
所以这里就有了一个洞见,他说,我忽然意识到此时戴口罩有三种作用,第一,保护自己脆弱的呼吸系统,第二,共情人群中那些少数的异类,第三,无形的倡导。
在这样的看见和洞见之后,他重新定义了这个戴口罩行为背后的意义。所以在他后来参加很多活动的时候,只要是雾霾天,他都会戴上口罩。
于是,在一周前成都举办的“有点美” 教育论坛上,他和另外一位嘉宾,一起带上了口罩。这一天,成都雾霾指数高达180以上,而全场200多人,没有一位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场只有两个人戴口罩,看起来有点奇怪。
但是当人们发现他们俩带了口罩后会主动询问:“你为什么带口罩?”于是他们解释他们的原因,并告诉了人们这个行动背后的意义。
在会后,有几位看到他们戴口罩的小伙伴,还涌现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下次可以将白色口罩和彩绘笔提供给参会者,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绘制出自己的彩色口罩,并且骄傲的戴上。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可以戴口罩,应该戴口罩,而且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你看,生活中的一场看见、洞见、远见变成了一种新的可能。
同样的,我们还可以在伙伴中练习我们的“三见”,这也是前两天在群岛里发生的一个事情,我也觉得特别好玩。
我们有一位教育创业的小伙伴,他忽然看见了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动画片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小猪佩奇。他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小猪佩奇的中文版里面的普通话,无论是妈妈还是乔治,都是标准普通话!
但如果你去看小猪佩奇的英文版,你会发现他有各种英文口音,有些是法国口音的英语,有些是伦敦本地口音的英语,有些是威尔士英语,并没有统一。
他把这个看见分享给大家,于是大家在各个角度开始了不同的洞见和重新定义的远见。
大家会谈到多元的视角开始从孩子们的视野甚至思想中消失。有没有一天小猪佩奇中文版会出现粤普、川普、沪普甚至藏式汉语?如果语言只是交流工具,口音那么重要吗?
甚至在语言的某个层面上,口音被赋予了价值判断,变成了我们评判人的标准,阻碍了在我们面前活生生想跟我们交流的人。我以前还真的没想过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群岛的小伙伴借看见和洞见又涌现了新的活动,我们找了一首诗,然后用各种方言去朗读它。
很快,十个十五个二十几个小伙伴都用自己的方言来朗读同一首诗,我们还把它们做成了这样一个海报,然后在朋友圈里去传播,告诉朋友这件事情,很多社群之外的小伙伴也参与了这个活动。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活动中涌现的三见。如果没有前面的看见、洞见和远见,那么用方言读诗,仅仅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我们可能做完了就一笑而过。
但正是群岛社群里的小伙伴们前面一起讨论过的看见、洞见和远见,让整个涌现的活动有了不同的含义,并且带给我们无论在教育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了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就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举个例子:我以前也会不由自主的根据一个人英文口音是否标准,来一眼判断他的水平。这一次之后,我就会自我觉察到这一点。
在我的教育工作当中,有些小朋友会歧视农村来的孩子,或者歧视插班生,以前我们告诉大家不要这么做,但现在我可能也就带领孩子们去阅读方言,去朗读方言,去领略其中的美,去理解什么是多元性。所以这样的远见又带给我新的行动,产生新的可能,并带来了新的味道。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有担当,首先是一种能力。什么样的能力?有看见,有洞见,能远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三见”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今天开始。
在今天接下来的大会中,你能不能主动地去看看更多的东西,问出更多的why,当发现自己问出“咦”“Aha”“嗯”等象声词的时候,能够抓住,并且重新定义自己以前认为的很多东西,从而导向自己的行动,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从此时此刻开始,我们也许都可以问大家一句,或者问自己一句“今天我们‘三见’了吗”,并在这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生长的方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