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教育公布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三位临床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上榜。
疫情来临时,冲锋在抗疫战场的他们,在平日则是三尺讲台上的医学“教书匠”,一起走近他们的“师者”人生。
钟南山——“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
“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钟南山曾在开班仪式上如是说道。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但同时,钟南山也是一位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张伯礼——“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
张伯礼院士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他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新冠疫情期间,张伯礼院士挂帅中医方舱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确实成效。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直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提出“医德高尚、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和三段五级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张伯礼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胡豫——为临床学院学生设计在线临床思维训练系统
疫情之下,“被困家中”的第一临床学院本科生只用登录到一套特殊的网络系统,就可以开展在线临床思维训练。这套名为“基于虚拟标准化病人的临床诊疗思维综合训练系统”,即是胡豫牵头研发,2019年获批湖北首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带领全院迅速投入到对抗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全院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是湖北省此次抗击疫情收治病患最多的医院之一。
他用医者与师者的担当使命,为第一临床学院的所有学生上了最生动的一堂思政课。他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无所畏惧的精神,为广大青年学子做好表率,不少同学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斗争中,临床协调、后勤保障、科技攻关、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等等,以默默的行动与前线的老师并肩作战,共同汇聚起战疫的磅礴之力。
胡豫从事血液病医疗工作近30余年,主持临床一线工作。他还非常热爱教学课堂,除了承担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血液病学总论》《出血性疾病慨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专业课程讲授任务外,胡豫总是瞄准国际前沿,敏锐挖掘新趋势,不断拓展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孙宝光整理)
参考资料: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网2012-11-13《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张伯礼》
钟南山老师—专家百科—中国行业专家人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