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位26岁的数学天才——陈杲(gao)备受关注,原因是陈杲攻破了一道世界级难题,其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用。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特任教授。
年仅26岁,就成为了中科大的特任教授,很多人在艳羡的同时,看完陈杲的履历以后,更是惊叹不已。
01
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8岁赴美攻读博士;
25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
作为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陈杲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给我很大的帮助。”
陈杲的成功,离不开其父亲的正确引导。所谓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精神层次牛逼的父母。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陈父对陈杲的教育方式,可谓是别具一格。
当别的家长还在为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而头疼时,陈父却要求老师为陈杲减少家庭作业。陈父希望多出来的时间可以让陈杲自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学习感兴趣的科目,这也让陈杲从小就养成了好的自学习惯,根本不需要人监督。
当别的家长还在觉得阅读课外书籍,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时,陈父却给陈杲买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希望透过这些名人事迹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人生志向。
面对孩子的人生规划,陈父也从不横加干涉,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
陈父在教育领域功勋卓著,但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他始终在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以身作则,为陈杲树立榜样,让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看完陈父的教育方式,我才深刻理解了那句话: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妈。拼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02
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在他刚入清华的第一节课,老师就让他们填了一张问卷。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眼界见识都超过了大部分人。
清华老师对他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眼界和见识都不够,是不是就对孩子的教育无能无力,完全没有办法了?
其实不然!
在一份2007-2016年的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统计表中,父母为教师的学生占比最高,其次是公务员、工程师,然后是医生、金融等职业,最后则是工人、农民。
教师的占比为何会最高?专家认为,教师这个群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在家看书、备课,耳濡目染之间,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在无形之中,给了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不高,而是你带给他的影响,传递给他的精神,你给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什么。
有太多的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教育出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学霸。
2017年,浙江省高考状元王雷捷说,阅读是他们家传承下来的家规。妈妈学历不高,但会在村里其他妇女打麻将消遣时,安静地读书。耳濡目染之下,王雷捷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她的父母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没有在她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无非就是父母喜欢学习,她长此以往受到了熏陶。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父亲那么大年龄还去考中级绘图员,即使他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即使患上严重的颈椎病,父亲也没有放弃。父亲的学习精神,让他受到很大的鼓舞,深刻给他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03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没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有备而来的努力。我们为什么要拼命努力学习工作,因为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不让他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所爱所想。
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住别墅、开豪车,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给孩子无数的钱。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带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传递给他一种精神。
因此,我们只有自身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持读书,坚持学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自己的子女,也才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
打开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毕业图像采集”,带你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