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核心是什么?
商业?地铁?配套?
在中国,是学区!
过去10多年,北上广深房价最高的地方,往往就是在中小学名校附近。
对于那些富人而言,生活已然不愁,愁的就是孩子教育。
但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为此,学区房就成了阶层分化的重要标志。
比如2020年,上海在“民办摇号”的政策出台后,有一老旧狭小的公房小区,房价直接从10万元/平涨到了25万元/平。
恐怖如斯。
可即便如此,抢购学区房的人,还是趋之若鹜。
阶层的固化使社会蔓延着焦虑,不管卖多少钱,不管小区有多破,总会有人接盘。
望子成龙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支付大笔金钱为子女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
阶级焦虑,是天价学区房的催化剂。
而因为催化剂的不同,农村子弟、中产少年,和贵族骄子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01 农村家庭“读书无用”
从经济角度而言,农村孩子读书有用吗?
数据,可能有些惨淡。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3年农村地区小学毕业生有大约560万,小学毕业而未上初中的人数约286万。
也就是说,一半的农村小学生毕业后就从课堂消失了。
剩下的学生中,完成初中学业进入普通高中的有约28万。
从560万到28万,从小学毕业到高中入学,20个农村孩子中只有一个能走完这短短三年的旅途!
大多数人到哪里去了呢?
有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孩子失学后去向大概分为四种。
一:在社会上闲逛、泡网吧。
二:在外地打工。
三:在家帮父母做生意、打工。
四:在本地学美发、美容、缝纫等技术。
如此,“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在农村地区越传越广。
不少调研都显示,越贫穷的家庭越认为读书无用,对他们来说,打工更能改变命运。
算一笔教育的经济账,就大概能知道原因。
中国统计局统计,2018年中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14600元,按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算,家庭收入为29600元。
而一个大学生的花销,就能占去家庭总收入的七成:公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在5000元左右,住宿费一年1200元,假设学生生活节约,平均每月用1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总开销是20000元。
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
但更重要的是,付出了巨大教育成本之后,收益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月薪为5135元。
按照刚才的统计,大学一年的花销是20000元,四年就是80000元。
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要不吃不喝一年多才能赚回自己读大学期间的花销。
对于农村的普通或贫困家庭来说,倾尽全家之力才可以供养一个孩子读完大学。
但一纸文凭早已不是显著改变家庭收入的保证,与其走投入大收益低的教育之路,不如早点进城打工。
更何况,寒门状元的比例日渐减少。
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从1990年代就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02 城市中产的“百万宝贝”
与农村孩子或主动或被动进城打工,根本上不了教育的起跑线相比,城市中产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赢在起跑线上”。
奶粉要用国外的,幼儿园要上双语的,小学要上重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
以北京为例,很多中产家长从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谋划孩子上优质小学的方法。
没钱买学区房,就交足择校费,家长们纷纷给一些不开收据的私人账号汇去一大笔钱,希望对方真能“手眼通天”。
据统计,从3岁到18岁,一路补习护航,名校加持,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成本至少为134万元——这还只是公立学校的花费,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等花费上不封顶,不在其列。
接下来,选择国内升学还是国外留学,不仅是孩子人生的重大抉择,也是对家庭经济实力的重大考验。
如果选择国内大学,一年学费5000元住宿费1000元,一个月生活费2000元,四年12万也就够了;如果决定出国留学,花费就要多10倍!
据估算,一个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本科4年,够20个中国农村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
总的来说,北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国内大学毕业,至少需要134万元,如果出国留学,至少需要276万元。
而根据社科院的统计,北京中产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6万,按照上述情况推算,培养一个孩子国内读完大学,一个北京中产家庭要不吃不喝5年。
如果要出国读大学,则要翻倍。
而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平均2.4万元的年收入来说,代价则更加惊人,分别是55年和110年。
03 富人的孩子早出国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呢?
早出国。
农村孩子上不了起跑线、城市中产孩子努力赢在起跑线,中国富豪阶层的子女,则完全可以选择别的起跑线和跑道——出国读书,而且越富越早。
胡润研究院《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直接公布了富豪子女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千万富豪的子女一般为18岁,亿万富豪的子女则提前到了16岁。
富豪子女出国读什么?大部分去了欧美发达国家名校读商科。
入榜胡润百富榜的多名企业家如宗庆后、杨国强、许荣茂等,其子女基本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学习。
学费不是问题,怎么贵怎么来。
为了让自己读书一般的孩子上哈佛,潘石屹捐赠了哈佛1500万美金。
按照网络上流行的说法,这些企业家二代的标准群像是这样的:
“海外名校商科毕业,豪车代步、名牌傍身,二三十岁已出任家族企业高级职位,调度数以亿计的现金,手握起码两个私募基金。”
王思聪的人生轨迹即大抵如此。
他自小被送到国外,在新加坡Swiss Cottage读小学,在英国温彻斯特公学读中学,和霍启刚是校友,然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读大学。
英国回来后,王思聪就担任了万达集团的董事,还并不负责任何事务。
而后,王健林拿出5个亿,让儿子成立了一家PE(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后来的王思聪大家也都知道了,被冠以“国民老公”之称。
而中产二代、农二代此时正在做什么呢?
也许前者正在万达集团的校园招聘做准备。
后者,在万达广场当售货员。
04 尾声:
城市里,有农民工,有大老板。
农民工有孩子,大老板也有孩子。
可是农民工的孩子,多数会因为没有学区房,只能选择教育质量不高的民办小学读书,或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可以肯定的是,当学区铁栅栏建起的那刻开始,农民工子女们就会明白自己已被划为异类。
这不仅是隔离,而且是不平等!
尊严的丧失与阶层的固化,只会让他们仇视富人。
公平的故事总是相似的,不公平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同。
16岁,农村的小明就此告别校园,外出打工;
城里的张华又报了两个补习班,父母为大学的储备金勒紧腰带。
而作为企业家的继承人的王帅,已经在西方名校就读了好几年。
命运的岔路口,已经从学校开始分流。
而当教育分流,知识又如何改变命运?
发达地区的孩子有学位房可以拼,穷人的孩子就只能活在快手上吗?
-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那就点个“在看”和“赞”吧 。感谢阅读。
-----------------------
公众号:木蹊说
这是一个技能天赋点满,冷漠无情公众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