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钱理群,是个十分有想法的人,5年前,他与妻子卖掉了房子,一起搬到了养老院入住。钱理群没有儿女,“养儿防老”那套观念对他来说并不适用,他这一举动,既是对传统思想的一个突破,又是引领新时代的一个壮举。实际上,入住养老院并不是钱理群第一次走进众人视线,要知道,他曾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曾让多少人汗流浃背。
钱理群,1939年出生于重庆,他的家庭成员几乎都是知识分子,在家人的影响下,他对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渴求,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48年,年仅9岁的钱理群,在《儿童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假若我有一双翅膀》的文章。可见,那时的他还是一个逐梦少年,他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早已有了一个大局的把控。
1956年,钱理群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他又赶上了一段动荡时期,在贵州工作了18年时间。1978年,在一切都恢复稳定后,他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王瑶、严家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后,钱理群留在了北大任教,从助教一直干到了教授职位。
从教20余年,钱理群始终致力于中国的教育问题,他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无论是成绩,还是思想。在课堂上,钱理群从没摆过老教授的架子,他诙谐轻松的讲课方式,俘获了一大批忠实听众。每次上大课,他所在的教室都人满为患,甚至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多年的无私付出,最终使他获得了“最受欢迎10大教师”的称号。不过,钱理群对称号却不感兴趣,他唯一在意的,是曾经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
众所周知,大学不比高中,一个老师能记住的,往往只有两种学生,一个是喜欢擦黑板的,另一个就是坐在第一排的。钱理群也是一样,他每次上大课,都会见到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每次与那个学生对视,他都会看到一双无比真诚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那个学生还会专门跑到他面前,称赞他讲课实在是太好了。
一般情况下,钱理群听到这种夸赞是十分警惕的,他会认为对方有所企图。可是,在他问了对方几个问题之后,对方却能很快答出,甚至还能讲出个一二三,这就让他的警惕少了一半,觉得对方是真用心听课了。上了几次课之后,那名学生请他帮忙写一封推荐信,说是要去美国深造。钱理群对他印象不错,没有问太多细节,于是就帮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封。
没想到的是,从那天起,钱理群就再也没见过那个学生。他懂了,原来那个学生课堂上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眼神的互动,都是他精彩的表演,他只想达到他的目的。因此,钱理群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在我们的一些大学里,当然也包括北大,培养了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