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桃李更芬芳——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汉中市略阳县教育体育局

沐浴着早春明媚的阳光,漫步略阳城乡学校,映入眼帘的是:紧锣密鼓的校建工程,送教上门的师生身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习的场景……这一幕幕让校园桃李更芬芳的感人场景,来自于前不久略阳县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的源动力,也预示着略阳教育人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美丽华章。

“校园环境优美、老师敬业,跟城里学校没啥两样。”刚把一年级学生秦可馨从县城学校转回药木院小学的家长秦女士高兴地说,“在家里种几亩庄稼,老公外出挣钱,我把孩子和家庭都照顾了,多美啊!”

家住徐家坪镇青岗坪村的秦女士,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前些年为了摆脱贫困,她在秦可馨4岁时,就选择县城一家幼儿园,自己租房一边打工,一边接送孩子上学,可日子过得很一般。

药木院小学是徐家坪镇大山深处的一所小规模老学校。近两年,学校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对校舍进行了改造,新建了教师周转房和幼儿园,现在学校操场、功能部室、电教设施等样样齐全。

药木院小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仅仅是略阳县城乡中小学环境改善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经费15.5亿元,改扩建中小学校45所,新建幼儿园27所,并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设施工程,使全县学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我快上完小学了,还真要感谢‘代理妈妈’李老师!”嘉陵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森感激地说。

刘森是白水江镇大沙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父母离异,自小就跟爸爸和爷爷一起生活,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转入嘉陵小学。刘森读三年级时,李美艳老师担任了他的班主任,教语文课,并当上了他的“代理妈妈”。

嘉陵小学教师李美艳利用课余为留守儿童刘森辅导功课

李老师除了在生活上对刘森无微不至关照外,还常常对其心理疏导,学习上给开“小灶”,引导参加集体活动,渐渐地孩子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能主动融入学习,积极争当“学习之星”“三好学生”,很快文化课成绩跃入全年级前列。

“孩子缺失亲情关爱,性格孤僻,学习跟不上。现在好了,他总算有了可喜的进步。”谈起刘森的变化,李老师显得很欣慰。

在略阳县像刘森这样的留守儿童有815名。该县建立健全“代理家长”帮扶留守儿童机制,落实815名女教师(含局机关女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她们利用课余和节假日,送关爱弥补其亲情缺失,帮学习提高其学习成绩,有效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月16日,一束暖阳斜照在蹇宝良家的大门口。高晨、胡朵娜两位女老师帮蹇宝良洗干净了脸,愉快地开始了春季学期的第二次“送教上门”。这天老师们准备的玩具有排球、乒乓球、敲打琴,还有盒装牛奶、水果等副食品,老师们将要通过游戏活动教识“大”和“小”。短短的1个多小时,蹇宝良在老师们的引导下玩的很开心,不仅认识了物品的大小,告别老师时,还连连挥手喊“拜拜!”

今年10岁的蹇宝良,是白水江镇林家山村的智力一级残障儿童,其母亲和父亲分别患智力一、二级残疾,全家三口人都靠国家低保和残疾补助过日子。

2017年9月,蹇宝良7岁时,辖区青泥河小学了解情况后,将其确定纳入学校“送教上门”对象。

青泥河小学教师高晨、胡朵娜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

“那时的蹇宝良,没语言,肢体行动不便,见生人就躲藏,常常大小便失禁……“送教上门”困难重重。”校长高翔说。

老师们克服诸多困难,带水果、糖糕、玩具等物品,哄孩子一起玩耍,渐渐地消除了“陌生感”。经过近四年时间的“送教上门”,蹇宝良有了爸爸、妈妈、伯伯、老师等简单的语言,神态也发生了变化,肢体也变得灵便多了。

“蹇宝良能有今天,多亏老师的帮扶啊!孩子后边情况好了,我们打算将其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培养。”原村党支部书记、监护人王建国坦言。

在略阳县境内,像蹇宝良这样丧失入学能力、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还有18名。近年来,该县在积极落实送教上门等政策确保就学路上不掉一人的同时,也让数十个残障困境儿童家庭逐步摆脱贫困,全面步入小康生活。

据悉,该县创新行政教育“双线+七长负责制”等控辍保学模式,建立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机制,确定342名党员骨干教师作为首席帮扶人,带动全县1710名一线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结对帮扶4212名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全面实施“扶志、扶学、扶贫”,并建立 “一生一袋、袋随人走、跟踪帮扶、全程记录”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动员社会爱心单位和志愿者等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失学、辍学。通讯员 吴耀晴 古嘉凌

(DHH)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