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被迫迁移3200里,却培养出两院院士174名

日军战机呼啸而至,炸弹倾泄在南开大学的校园,无数极具价值的图书文献、一幢幢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消失在了火光之中,这是日本入侵的战略之一——毁灭中国的高等教育,让中国人安心做奴隶。

“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是《青春之歌》里的这句话,形象地总结了那个时代的痛楚。战时资源大多被用到了战争和军队当中,高等教育是应该继续进行,还是该为军事让步,成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政府很快就确定了答案: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国的发展,应该坚定地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学校开始了迁移之路,有一些合并起来,成为新的学校,西南联合大学就是这个时期成立的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老师和学生们路上迁移之路,目的地是云南昆明。年轻的孩子们组成长长的迁移队伍,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留下了一个个坚定的脚印。3200里,68天,他们终于走完,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终于正式开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切都那么不容易。食堂里的饭,糙米红豆饭和水煮豆子,已经算得上是极好的了,偶尔学校奢侈一把,还能吃上几块肉,但更多的时候,也还是以青菜糙米为主。

衣着上,在女生里,条件较好的还能穿上一身粗布旗袍,差一点的就是长裤配上件白色衬衣;男生们,则是蓝色布衫再加上粗布裤子,他们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年,会做针线活儿的,还能缝缝补补,美观一些,不会的干脆就直接拿根绳子把衣服上的破洞给系上。

据说那时候,在西南联大里流传着这样的规矩:春天夏天的时候,用衣服去做抵押,换一些书本来看;冬天的时候,再拿自己的书本去抵押,好换棉衣来过冬。即便是这样,学生们也没有丝毫懈怠,破旧的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老师们从来不用担心没人愿意来听自己的课,抬着头望向黑板的学生们,眼睛里是熠熠发光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书籍缺少,食宿条件不好,但他们总能克服困难,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情,这或许就是读书人骨子里天生的浪漫。

听闻当时有位化学老师,为了多赚些钱,好给学生们改善改善伙食,补补营养,种了些花儿,想着等花都开了还能卖上一些钱。结果,花苞都长出来了,那些花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早上起来,先生揉了揉眼,以为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这时有个学生偷偷来告密,说让老师去女生宿舍那里看一看。这一看可好,那些娇美的花儿,全都跑到了女生们的玻璃瓶里养着了。

事情的缘由也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一群男生早就盯上了这片花地,花儿含苞待放之时,他们便再也按捺不住,都偷偷摘下来去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先生笑道:“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一笑了之。

他们的生活虽苦,却有师长的宽容爱护,同学间的精神鼓舞,苦中作乐也不过如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那段时光里,他们孜孜不倦,条件艰苦,内心却坚定,为科研与教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出一个个学术成果,培养出一位位优秀人才。

这是一份西南联合大学的不完整的成绩单:培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2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名,两院院士174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年代,坏到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无处安放;那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年代,好到即使生活艰苦,却也信念坚定,他们心里装着的,是满腔热血。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