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
请家长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
不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
▼▼▼
风险提示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印发以来,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培训业务。但近期也发现,仍有部分培训机构无资质、无证照开展培训活动,还有部分培训机构以充值优惠、买多送多等方式,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培训费用。为避免“退费难”和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造成经济损失,特提醒广大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机构和缴纳培训费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如果您要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请务必确认该机构是否具有相关资质。正规校外培训机构须持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证照,并张贴在培训场所醒目位置,且按照办学许可证审批的培训项目来开展培训业务。广大学生家长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网址:http://xwpx.moe.edu.cn)查询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名单。
二、不要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费用。请不要盲目听从销售人员的优惠推销或打折许诺,不要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以免遇到培训机构倒闭或者卷钱跑路,造成经济损失。如有机构向您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三、妥善保管好培训合同及发票。签订培训合同时,请尽量选用教育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如选用其他版式合同的,请仔细研读合同条款,对培训内容、质量承诺、培训期限、收费金额及退费标准与办法等条款,要逐项逐条审阅确认。要在签订合同后再付款,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要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票据等资料,以作为维权凭据。
近年来,
教育培训市场需求旺盛,
教育培训行业也被认为是高速增长的“赛道”,
在此市场行情下,
“暴雷”风险也从P2P和长租公寓,
延伸到了教育培训市场。
■
预付费背后的陷阱
在教育培训市场,预付费是较为常见的营收模式。先收钱,再支出教师工资等成本,本应拥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为何还会频频爆雷?
重庆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单位法人、重庆优儿小满教育校长章烨骁认为,尽管预付费保证了培训机构资金的充裕,但在大笔学费进账的诱惑下,一些培训机构开启了疯狂扩张模式,将预缴学费盲目投入开设新校区,再以招生赚取更多学费。
另一位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疫情作为客观因素的确造成了诸多教育公司财务紧张,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企业日常经营不善或盲目寻求扩张、或擅动预付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事实上,要提升教育质量,机构应当有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及差异化的人文情怀,而不仅仅是统一模板的课程设置。因此,想要平衡教育与商业化,应当使机构规模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且审慎扩张。
培训机构“跑路”怎么办
律师给您支招
河南鑫苑律师事务所刘莉律师团队,为您总结了以下维权要点
事前加强防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第九条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按照该规定,培训机构的收费时段应当和教学安排协调一致,一次性交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三个月,并且收费项目及退费事宜都应向社会公示,家长们在孩子报课外班时,要了解清楚,对培训机构的承诺及宣传拍照或录音保存。
家长们在与培训机构签订服务合同,且付费之后一定要索取发票。否则一旦出现纠纷,就可能因为没有证据而无法维权。
培训机构“跑路”,怎样维权?
第一、与所在商场协调。校外培训班大多在人流密集的商场,主管商场对场内销售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有安全管理和提示消费者的义务,商家跑路,可以找商场予以协调处理。
第二、通过消费者协会维权。消费者协会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保障,找到商店所属消协,求助帮忙协商解决。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工商部门对在工商注册的培训机构有监督和管理义务。《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保护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益,对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及虚假宣传、诈骗等行为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到法院起诉。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最后保障,起诉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方式,同时要注意收集证据材料,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