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每天的语文课是我一天中最快乐最期待的课堂。”“是吗?那你更要好好学习啦!”孩子们贴心的话,让李润东一天辛苦教学的疲惫尽皆散去。作为郑州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服务队的成员,她将在多伦陪伴这群孩子度过一整年的时间。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每一个选择支教的郑大人心中都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始终秉承着“求是担当”的校训、保持“勿忘人民”的情怀,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上拼搏奋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18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郑大人接力服务西部,主动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像一个个火种、一颗颗星辰那样,虽光芒有限,却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当地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们,愿做那颗星。
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启程出发,分三队前往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在此之前,已有两百多位郑大人在这些地方留下青春的足迹,挥洒奋斗的汗水。
谈及支教的原因,法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刘健滔滔不绝。“我从小就敬佩老师,家人也从事教育行业。”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一直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个盛夏,通过参加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刘健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希望我的授课和讲述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丝丝改变。”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李雪娟坚定来支教的想法则是因为大三时的一次实习经历。参与共青团中央“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的她在国务院扶贫办实习了一个月。一个月里,扶贫人的脚步匆匆和“5+2”、“白加黑”的工作日常深深触动了她。扶贫先扶智,对她来说,能在国家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投身于教育扶贫工作中是无比幸运的事。
不同于刘健和李雪娟,商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金寒梅最初选择支教是因为想要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不过,来这儿两个月后,她的想法早已改变:“现在你再问我为什么来支教,我会告诉你,因为我想通过我的行动言语去尽力改变一些孩子的内心与命运。让叛逆的孩子能够懂事些,让自卑的孩子自信些,让自负的孩子谦虚些,让出不去多伦的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大,让他们有一颗想出去看看的心。我希望他们不要通过当前的学习成绩去过早定义自己或者别人,而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多伦县回族小学服务教学的三个月里,她在教学的过程中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教学相长。
除了帮助学生种下“走出去”的种子,研支团还努力在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帮助。2017年起,郑州大学团委开始助力多伦县“圆梦微心愿”活动,这一高校、社会、地方团委合作的项目旨在帮助多伦县部分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及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微心愿”。目前,活动累计受益学生近400名。而在广西融水开展的“暖融微心愿”系列活动则已实施8年,累计帮助融水县儿童完成1500个心愿,整合各类爱心物资约300000元,研支团还通过“苗山少年郑州行”项目组织5名少数民族学生及2名观摩老师前往郑州大学访问。此外,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研支团还向融水县大浪镇大新村更被小学捐赠了饮水工程,帮助学校解决长期以来的用水难题,为改善教育资源献一份力,该工程在2020年11月底圆满竣工。队员倪征感叹道:“之前这里的老师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正常的生活用水,需要从两公里之外的水源处一桶一桶地运水回学校,现在同学们能够用上干净的水洗手,日常做饭也不再担心用水问题。这让我感觉我们团队的努力确确实实给更被小学带来了改变。这就是我们来支教的意义。”西藏昌都的志愿者们则在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同学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