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看到一则令人愤怒的视频。
四川成都的一处公园里,一位大爷在放风筝。
风筝似一条长龙,看起来做工精美,而事实上这确实也是个不简单的风筝。
大爷这个风筝在3年前曾拿过奖,那天他想拿出来给大家伙儿看看。
一个巨大的风筝在空中摇曳,自然引起许多人的围观,公园里的小孩更被吸引了目光。
放了一段时间后,大爷打算收起风筝,并告知旁边围观的小孩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别弄坏了风筝。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还没等风筝落地,一群小孩就乌泱泱地跑来聚集在风筝下,甚至还跳起来伸手扯风筝。
大爷见状,一直央求:“不动了,求求了,不动了。”
大爷喊得嗓子都哑了。
然而风筝一落地,还是被那一群小朋友给撕扯坏了。
目击者称,能看出来大爷生气了。
非常能够理解大爷的心情,本来想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大家分享,结果却被破坏,心里能不膈应吗?
网友们也替大爷感到气愤:
“有熊孩子的,肯定有熊父母。”
“家长半推半就的样子,太恶心了。”
站在旁边要拦不拦的家长,确实没有非常果断地阻止自己的小孩撕扯风筝。
他们可能以为就是小孩子好奇,动动又能怎样?
真坏了,也能用“孩子还小”搪塞过去,独留受害人吃哑巴亏。
02
去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发了一条微博。
2016年,为庆祝上海玻璃博物馆五周年,艺术家阿里巴兄弟历时三个月,花费整整500小时特地打造了一个“梦幻玻璃城堡”,价值超过7万美元,永久捐赠给上海玻璃博物馆收藏。
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纯手工打造玻璃梦幻城堡,上海玻璃博物馆曾为其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珍贵并且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却被“熊孩子”轻易撞毁了。
这不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第一次遭遇到展品被损坏的情况了。
早在2013年,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形态是一双天使翅膀的艺术品,也遭到闯入这里的小观众损坏,直接导致四分之一的翅膀彻底消失。
由于特殊工艺,局部损坏无法修复,博物馆几经思量,决定将艺术家重新命名为《折》的展品继续展览。
展品旁边,加设了一方屏幕,专门播放监控中展品被破坏的过程,至今已经播放了近8年。
上海玻璃博物馆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警示观众也警醒自己,并且以此唤醒观众的文明参观意识和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爱护。
需要悉心保护的艺术品,毁于小朋友的玩闹,未免过于可笑。
我们能理解小孩子好奇心旺盛,不知轻重也在所难免。
但是家长作为监护人,有义务规范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
发现孩子有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举动时,不加以及时制止,就是家长的失职。
然而,很多事情告诉我们,“熊孩子”的背后,大概真的都有着“熊家长”。
03
广东博物馆曾收到一封投诉信。
信上抱怨工作人员管太多,不让在博物馆里面吃东西,不让孩子跑。
“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不行吗!!!”
还理直气壮地问:“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
家长都这么想,还能指望他规范孩子的行为吗?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照妖镜”。
孩子的行为,也能看出家长的素质。
在河南开封古马道遗址博物馆,也发生过一件令人无语的事件。
那天下午景区已关闭,但带着孩子的家长不死心,怂恿孩子爬上了博物馆的城墙,强行进入景区。
甚至还开心地给自己“勇敢”爬墙的孩子拍照。
一旁的保安根本拦不住,只能无奈地叹息:
“你们家长就是这么教小孩的?”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父母了,对孩子没有底线地骄纵包容,也不觉得哪里有错。
出了事就来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一副“孩子我管不了,你能拿我怎么办”的架势。
然而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义务。
父母拿“孩子还小”推脱一切,就是不负责任。
04
其实孩子只要正确引导,就能将“恶”的小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有一天,一个5岁小女孩来到浙江温岭松门派出所。
她哭哭啼啼地要自首:“把我关5天,好吗?”
民警不明所以,问其原因。
原来小女孩的一个同学到她家里玩,把电话手表落她家里了。
小女孩看到后十分喜欢,就不打算还给同学,自己偷偷藏在书包里,还带去了学校。
小女孩妈妈整理书包时发现了手表,知道手表的来龙去脉后很生气,让她自己来派出所“自首”。
民警介绍:“小女孩的妈妈觉得这个事情有盗窃的性质,让女儿自己去派出所把事情讲清楚,然后就离开了。”
最终在民警的协调下,小女孩把手表还给了同学,并且向同学道歉而告终。
村上春树说: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所以说,只要日常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接人待物该有的礼貌、友善,是不会有那么多“熊孩子”的。
托尔斯泰也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因此育人先育己,那些家长嘴里类似“孩子还小”等诸多借口,其实都是为孩子,更是为自己开脱的“遮羞布”。
只有自己先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人,才能影响下一代,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下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