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火了,外交学院也火了,但是,火得让人如鲠在喉,火得让人——上火。
一大堆从来没去过外交学院、不了解翻译职业的所谓教育营销号,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介绍起了外交学院,开始讲述翻译官的成长史。恐怕,此前张京也没想到,有这么多自媒体人自打她上小学就关注她成长,并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资料。
为了确保,作者本人至少还在外交学院读过硕士,还多少知道一点外交系统的人和事,先上个毕业证,以正本清源——一些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媒体在收割母校及校友的流量,让人不齿。
本人不做教育营销号,只谈个人见解。
第一,任何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消费翻译官颜值的野文,都极为无聊。什么冷面女神、最美翻译、另一种“性感”,这些无病呻吟的形容词,暗地仍然在消费女性、贬低女性,似乎女性的成功、高配人生,多多少少仍与“性感”这样取悦男人的优势有着种种联系。
我想说,外交部翻译室大部分女翻译的颜值并不出众,她们也只是忠实于协助交流的本职,让人无障碍沟通、甚至被无意忽略掉的翻译才是真正的好翻译。因为大巧若拙、真水无香,只有跑偏的视角,才会关注“冷面”,客观的人在关注“暗战”;只有跑偏,才关注“女神”,客观视角止于对“女士”的尊重;只有跑偏,才关注“性感”,学外语的关注的是词性。
第二,英语和其他各种一技之长一样,只要达到行业顶峰,必有事业的收获。并不是只有英语好的在过着“高配人生”,能把母语学到出神的也不会低配,其他专业,也大体符合根据能力的稀缺性,配置资源稀缺性的“正态分布”。英语如果理解为“高配人生”的划分指标,既不唯一、也不必然。英语好的并不必然高配,英语也不是通往高配人生的唯一途径。
第三,外语学习及应用有更广阔的用途,用“翻译”去理解英语的用途,小瞧了英语。这种把“翻译”理解为英语主要用武之地的论调,很容易被外行回怼,譬如:大多数人当不了翻译,正在“陪读”。
其实,要好好学英语的主要理由,并不是这个社会需要翻译,更不是少数被媒体关注到了的女性译员借此实现了高配人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来自于一个既残酷又无奈的事实:目前绝大多数通用学科的主要文献,依然是用英语写的,只要我们还在沿用着理工农医等基本的现代教育体系,就必然要向这个体系的原始文献寻求根据和依托。英语不好的人,学习大多数专业,都是二手信息,英语水平如果很低,直接阻碍了大多数学科的深度学习,封死了专业性的上限。这才是教育体系中必须重视英语的更根本的原因。
除了中医、古汉语、易经等极少数专业方向可以脱离英文文献进行研究,大多数学科走向“研究”和创新层面,都必须把英语作为重要工具。“少数人翻译,多数人阅读”的提议也是镜花水月,毕竟任何翻译都在流失信息量,增加了信息量的翻译则“失真”,同样是传播中的噪音。
如果有一天,用汉语构建的一个文化、科研、教育体系,有了比英语体系更强大的优势,那么,“语言势能”也就翻转了,SHE在歌中唱的“全世界都说中国话”才能真正实现。
这个目标,值得学子们奋斗,但在实现它之前,还是要好好学英语。
忘掉女译员的颜值吧,忘掉“英语换钱”的短线思维吧,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英语,直到有一天,让异邦为了他们的崛起而努力学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