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梦想成真”的别人家孩子,都得到了父母这3项支持

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美国当地时间3月18日,杨洁篪在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发言,看得我热血沸腾。

随后,杨主任进行了长达16分钟的即兴发言,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同样出色的是,张京的现场翻译,沉着冷静,准确精准地进行了翻译。

那天看完直播视频,我就被张京圈粉了,上微博一看,果然我不是一个人。

好奇看了一下网上关于张京的成长故事,发现这个女孩不简单。

张京初中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外交官,高考时,她的成绩已经过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线,但她毅然选择了离自己梦想更近的学校-- 外交学院。

她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后,她苦练基本功,熬过了最初4个月的魔鬼训练期,又经过6年左右的培训,才成为正式贴身翻译。

很多媒体评论她,“对浮华冷静,对梦想执着”。

张京无疑是“别人家孩子”,看完她的故事,我不禁思考:怎么帮助孩子找到梦想呢?

1

拥有生活

谈到梦想,大家总是会说兴趣,而每次谈“兴趣班”时,留言最多的就是问:我孩子为什么对兴趣班没兴趣呢?

首先要明确的,“兴趣班”,不是我们花钱把孩子送到一个叫“兴趣‘的班级,然后希望孩子可以感兴趣。

梦想是怎么形成的?第一条就是,拥有生活,有空闲时光。

现在回看张京的故事,我们都会羡慕她的“成功”,看到的都是她的刻苦和努力。

但她对于英语的兴趣萌芽,恰恰是小学时期看电影发生的,并不是父母逼着她上英语网课、学习自然拼读开始的。

很多兴趣的萌芽,不是按照清单进行的,而是在生活中随机地、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曾经在纽约上早期儿童教育时,我的一位教授就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当年同时在曼哈顿三所学校带班试点STEM课程,一所是曼哈顿非常顶尖的私校(据说川普女儿读过,我没去考证哈);一所是普通公立学校、一所是在哈雷姆区(Harlem)的公校,治安很差,也非常贫困的区域。

教的都是4、5岁孩子的科学,有一天她带了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到课堂,想进行归类和提问的思维启蒙。

我们上课的课堂上,她也把这些东西带来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哈雷姆区的这些孩子们只认识两样东西:鸽子和老鼠(这是曼哈顿特色,有些地方是有老鼠),对于其他东西都是一无所知。

而私校的孩子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和个人经历联系,比如父母带他们去看过哪个博物馆,去过哪个海滩,读过哪本相关的书籍,等等。

当时听完教授分享后,我蛮感概的,父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孩子的“眼界”还是会有直接影响的。

但反过来解读的话,也正是说明了,我们所说的“开眼界”,并不是上多少班,提前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带着孩子去生活。

为什么我们总说“XX世家”,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父母怎么生活,就会影响孩子。

抛开急功近利的心,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带着孩子去拓宽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藏着的独特“天赋”就会被照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拥有自主

梦想怎么形成?第二条,拥有自主。

关于梦想的词语,兴趣也好,热爱也罢,这都是极富主观体验的词语,所以要有梦想,必须有“自主”。

的确,我们现在会给报很多“兴趣班”,但“班”一旦成了“班”,老师和家长仍然是驱动孩子往前走的推力,还有无休无止的考级目标。

什么是自主?就是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琢磨我感兴趣的,而不是我必须按照某条路走。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哪怕一开始是对这个兴趣班感兴趣的,但最终还是没兴趣了。

因为他没有自主,他不能说了算,兴趣变成了又一个变相的学科任务和父母期待。

曾经我谈到兴趣班时,有位读者留言说,

现在的父母怎么会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呢?只不过有些兴趣是不好的,我们没法支持呀!

这句话的本质就是没有提供孩子“自主”,我们只“支持”我们觉得有用有好处的兴趣,而对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却熟视无睹甚至一味打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D 3岁左右的时候,最爱的一件事就是去街道旁边看垃圾车,可以专注地看很久,每天都会去,风雨无阻。

我当时和闺蜜说,我发现了我女儿的梦想,她要做垃圾车司机。闺蜜一脸“嫌弃”,这也叫梦想啊。

怎么不是呢?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小D看到一样东西眼里有光,可以坚持很久,不需要我盯着,自发地做一件事,这就是“梦想”本人啊。

“梦想”不是世俗定义“好的、有用的、可以赚钱”的;“兴趣”就是当我们投入其中就是享受的任何事物。

挖掘梦想,不是灌输强迫那些有用的,而恰恰是允许那些“无用”的成长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引导。

比如,当时从垃圾车司机出发,我和小D聊了,要成为垃圾车司机,我们需要身体更加强壮,我们需要更加专注,我们还需要对人更加友善

而这些品质,恰恰激发了小D变得更好。

如今,小D已经不想做垃圾车司机了,但是她仍然愿意把她的梦想和我分享,因为我相信,她知道我懂,我也愿意无条件支持。

这一点恰恰就是最难的。

看垃圾车清理垃圾的小D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况且,真的不要再用我们的认知来局限孩子了。

爱好奥特曼,说不定就是未来的“乐高/万代”设计师;喜欢敲敲打打,高铁建造,基建大国,哪一个不需要这个能力呢?

反过来,如果孩子的确展现出的一些兴趣和我们的“定义”同频了,那么我们要提醒自己平常心

这也是我反复见过的例子,孩子对钢琴有兴趣了,孩子对英语有兴趣了,不少父母立马报班,甚至脑海里已经有了孩子在音乐大厅、在演讲比赛中的画面了。

于是,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刚刚萌芽的兴趣进入了“自我保护”状态。

是的,孩子的确有兴趣,但是孩子感兴趣的是按照自己节奏来体验,来感受,来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突然发现,变成了又一个目标,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的父母期待。

张京展现出对于英语的喜爱后,她的父母并没有一味地给她报班,反而是抓住寒暑假一切的机会,带她出国旅行,见识当地风土人情。

在张京的网络相册中,大部分是她旅行世界的照片,有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斯图加特、瑞士的日内瓦,沙特、南非、荷兰、梵蒂冈……

这个过程反而更大化地激励了她想要学好英语,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是说明他们家有钱。但我却觉得,这是思维模式的差距。

毕竟,大部分人面对孩子“想要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上课”,却忽略了,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

3

父母坦诚

梦想怎么形成?第三条,父母要坦诚。

作为普通人的父母可能的确无法负担孩子的所有梦想,但至少我们需要明白,那是我们自己的“恐惧/能力不足”,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我高考时非常坚定要做记者,我希望把我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从而影响更多的人。一本我只填了复旦新闻系,二本什么都不填(非这个不进的意思)。

当时爸爸找我谈话,告诉了我他的担心。他的原话是,爸爸妈妈是工薪阶层,万一你一本没进,二本没有托底,爸妈怕没有这个能力托住你。

我接受了爸爸的建议,二本选择了当年最热门的物流管理专业,后来我的确一本失利,进入了二本。

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谢爸爸对我的坦诚,因为他让我明白,我的梦想是珍贵的。

前不久和团队小伙伴们吃饭,大家聊了一个“脑洞题”:如果财富自由了,你会干嘛?

我认真想了以后说,我还是会像现在一样写字、出书、做演讲。虽然遭到了她们的白眼,但说出来的那个刹那,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梦想的力量。

原来很多事情,都是受每个人内心的梦想驱动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岁的小阿姆斯特朗曾认真地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

母亲笑着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这句温柔的鼓励始终铭刻在小男孩的心中。

33年后,当他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记者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阿姆斯特朗答:“我想对妈妈说‘儿子从月球上回来了,我会准时回家吃晚饭’。”

请保护好孩子的梦想,哪怕那是你以为的“没用”。

我们的孩子注定比我们“更好”,那么就不要用我们的“定义”来限制他们。

我们的孩子注定面向“未来”,那么就不要只用“现在”的认知教育他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