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事业从来都不缺少人才,钱学森、袁隆平、邓稼先等,都是我国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
也正是因为他们,中国的才能够在极其短的时间内,与别国同起同坐。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学者,更是爱国的好男儿。我们常说,“两弹一星”的获得者钱学森,但却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也获得过该勋章,他就是姚桐斌。
有志青年,事竟成
姚桐斌,出生于1922年,是一名江苏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能够供他读书,只能是把家里的粮食变卖,这才勉勉强强地让他读完小学。
越是这样艰难的环境,姚桐斌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小学的学习,可家里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供他了,但是却在校长的再三劝说下,如此聪明的小孩儿,就这样回家种田放羊,岂不是浪费了啊!
为了能够上初中,姚桐斌也是相当的刻苦,家里掏不出书费,住宿费。他只好是勤工俭学,一边兼职赚些小钱,一边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这期间他曾被家人告劝,被迫摆地摊为生,卖一些日常用品,衣服首饰等。可他的心里却一直想着要去念书,其实若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父母也是不忍心让他就这样放弃大好前程。
初中和高中时期的他,凭借着自己所攒下的一些小积蓄,以及贷的国家贷款,也算是成功的就留在学校继续学习。俗话说得好,“苦命的孩子,早当家”。
姚桐斌深知自己走到这一地步是极其的不容易,于是他便更加掌握所有学习的机会。在兼职挣钱之余,他必定会打开书来看一看,巩固当日所学的内容。
七所高校争状元
当时中国已经废弃了科举制度,而对于高考又不是很完善。高中毕业后的他,如期参加了省毕业生会考考试。当然,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成绩下达后,他直接以全省第一名,荣获了一笔奖金,并且也因此有了上大学的开学第一桶金。在整个假期,他又凭借的校长的支助,参加了各个省的会考。
果然不失所望,他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七所高校所看中。放到如今,这些高校哪一所不是双一流名校呢,能够都向姚桐斌抛出橄榄枝,试想下,他究竟在学习方面是有多么的厉害啊!
从他念书的这个态度,我们可以知道姚桐斌是多么有主见的一个人。在这么多名校的极力邀请之下,他最终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大学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四年期间,他埋头苦读。因为还要勤工俭学,除了日常的学习,对于一些社团课外活动,他一律都不参加。
当然如此的辛苦,姚桐斌全校第一的毕业成绩无人可撼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抗战期间,他一心赴在学习上,真正做到了“两眼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随后,由于工作的调动,他从重庆迁往了北京。虽然已经出身社会,开始从事工作,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的学习就此止步,反而是一边搞科研,一边继续提升自己。
1946年,姚桐斌荣幸地被选为公费留学生,开始奔赴英国,学习工业冶金系硕士。四年后,他成功的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继续在皇家矿业学校深造。
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姚桐斌的学习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此优秀的人才,外国人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要将其留在本国。
但姚桐斌知道,他的家人在中国,他是一名中国人,现在身在他乡,只不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只要祖国有需要,那么一定会排除万难,回到家乡。
1956年,他在瑞士驻华大使馆中,积极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表示一定会回到中国,办一次正式的入党仪式。一年之后,姚桐斌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两弹一星,国家中坚力量
姚桐斌时隔十年之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离开时,中国还处于抗战期间,整个动荡的时局,无法使经济进行发展,更不用说一些科研工作了。
而他这次回来后,却看到了相当繁盛的景象,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都逐步有了进展。并且之前流失的人才,也大规模地回到了国内。
中国的发展,指日可待。姚桐斌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他,我国才能在材料工学方面高于别人一筹。
并且他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凡科研工作,他必亲自参加,姚桐斌还首次提出了新型材料的使用,这是各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直接将中国的科研能力提升到了世界的顶峰。
同我们所知道钱学森一样,姚桐斌对祖国事业的付出只多不少。由于把太多的精力投在了工作上,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
年46岁的他,将自己的生命最后一刻,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上。姚桐斌的逝世,中国当时的中坚力量立刻就少了一大半。
国务院又对其奉献做出了总结,并赋予了姚桐斌两弹一星徽章。该徽章赋予者烈士,全国仅有三位,他们分别是钱学森、郭永怀,还有姚桐斌。
如今的中国,在这些伟人的肩膀上,已经足以和世界平视。神舟五号、嫦娥一号、北斗工程等,中国重大航天事业的发展,若是他们能够看到此景象,肯定是相当的欣慰吧。
当然,如今像他们这些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们,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航天精神,永远在他们之中传承着。阿毛认为,尊重科研工作者,尊重航天事业,抱有敬畏之心提升自己,缅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