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为黎巴嫩本土导演拉巴基拍摄,展现了一个黎巴嫩贫民窟的故事。电影没有找真正的演员,包括主演在内都是苦难生活的难民,那些剧情中悲惨又荒谬的事情,实则每天都真切地在发生。
《何以为家》之名直白地表示了主角痛苦的经历,但其原名《迦百农》则更加具有深刻意义,迦百农一词起源于圣经,该地方是耶稣传道的开始,但后来受到诅咒。法国常常用这一词表示混乱无序,正如黎巴嫩的难民生活一样。
《何以为家》这是一部看完让人压抑的电影,黎巴嫩的战火导致无数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生存。但他们的生活质量依然很低,加上受教育水平低,很多家长并不懂得生育和教养是截然不同的2个概念。
赞恩家里有七个姐妹,全家一共九个人住在狭小、卫生环境极差的小屋子里,家中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贩卖毒品而来的。赞恩经常拿着处方去药店骗回止疼药,拿回家中。父母会把药片捣碎,放入水盆中,拿衣服浸湿、再晾干。之后穿上已经有药剂的衣服前往监狱,交给服刑的哥哥卖给监狱里的人。即便如此,赞恩的父母依然负担不起抚养他的费用,这意味着赞恩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赞恩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赞恩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就要像个大人一样承担家庭的负担。所以他有着同龄人的早熟。他和妹妹们为了生计到处做帮工,在路边卖饮料帮补家用。他的父母却忙着生孩子。唯一让他感觉温暖的就是,赞恩和妹妹之间的感情。可是,当赞恩看到妹妹在那么小的年龄被父母逼迫嫁人的时候,赞恩的反抗和无助,着实特别难过。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也会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呵护。
可是对于赞恩姐弟来说,他们就是工具吧。赞恩愤怒却又无能为力。他离家出走,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他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哈瑞。哈瑞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因为没有取得合法身份证明,一直在当黑市劳工。哈瑞收留了他,并让他帮忙照顾年幼的宝宝。尽管这位单亲妈妈生活拮据,可是却在逆境中艰难地抚养儿子,用尽一切能力去呵护宝宝健康成长。这一幕,跟赞恩的父母形成了反差。在这个简陋的家里,日子虽然有些无聊,赞恩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时光。但好景不长,哈瑞因为身份问题,被警察抓走。赞恩带着宝宝又一次陷入了困境。赞恩开始重复着父母曾经做过的一切。捡破烂、制造毒品、贩卖、包括照顾婴儿的方式,也和自己父母照看孩子的方式一样,这完全是恶性循环。当他真的再也无法保证日常吃喝的时候,他只能无奈地把哈瑞的儿子卖掉。
赞恩的妹妹因为被迫怀孕,因年龄太小发生血崩,最后死于非命。听闻妹妹去世的噩耗,这名12岁的孩子拿着刀要为妹妹报仇。被抓进未成年人监狱。在狱中,他偶然看到一个申诉的电视节目,于是,他拨通了热线电话。将一对父母告上了法庭。
在《何以为家》的镜头里,你能切实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无助感。赞恩的父母面对赞恩的控诉,流着泪说,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他们也明白卖女儿不对,可一家人没有办法活下去,女儿去了别人家里,最起码她可以有口饭吃。赞恩母亲大声质问着:“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从被害者的身份变为施害者,赞恩的父母不是个例,赞恩不是个例,从前、现在以至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悲剧上演。在法庭上法官问赞恩有什么诉求,他说不要再让父母生孩子了。可母亲的肚子里,又有了新的生命。
何以为家,对赞恩来说,他没有家,
他不知道哪里才可以成为“家”。
“家”并不是指要住多么豪华的房屋、
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养,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
它也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完整的“家”。
当你无法给孩子幸福的时候,
请不要生育孩子,
这是对每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当一切走入绝境之时,赞恩有勇气对这个世界提出反抗的声音,他控诉父母的不公,他的反抗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未来出世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再被生下来,过着如此痛苦的生活。最后结尾还是令人欣慰的,因为有法律出来保护那些孩子,他们终于生活在阳光下了。
现实里,扮演赞恩的演员扎因·拉费阿本身也有着相同的经历。电影拍摄之后,赞恩获得了联合国的帮助,有了合法的身份,顺利移民到挪威定居。片中其他的难民不是专业演员,大部分都是“本色演出”,赞恩的人生是改变了,可这世界上,还有无数个“赞恩”,他们的生活依旧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