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教育“内卷”?

在一份对 4 所中学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导致学生尝试自杀或有自杀计划和意念的前二因素,而造成巨大学习压力、不宽容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背后的原因,跟教育“内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背后,指向了对教育“内卷”的追责。

何为教育“内卷”

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与严格的约束机制和内部发展模式,产生自我路径的锁定与依赖,而内部竞争不断同质化和循坏化,最终形成“有增长,无发展”的形态。

所谓教育的“内卷化”,讲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一种极端应试主义、应试教育的模式,就是所谓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所谓的"拼时间、拼命"这种模式。

客观来讲,教育内卷是早晚要被破解的,一个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观不应该停留在“唯分数”和“唯高考”,不应被“万人挤独木桥”的竞争大氛围裹挟着往前走。但在目前阶段,虽然讨论“破除教育内卷”的声音不断,但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成效甚微的尝试面前,让“破除教育内卷”看上去更像一个伪命题。

谁在参与教育“内卷”

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及管理者,都是参与教育内卷的主体。一部分人是被现实裹挟的接受者,也有一部分人在等价交换中合理化了内卷现象。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到竞争的人们承认了“游戏规则”,“自主地”放大了内卷的恶性循环。

学生,无疑是受教育内卷直接影响者。但经历长时间教育内卷的人,对教育内卷会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进入社会后,部分学生认同了社会的人才筛选机制,而社会也在这种人才筛选中反哺了通过独木桥的精英阶层,在毕业生基数依然很大的今天,越来越高的门槛只能让成绩拔尖的人通过;不过,也有部分人退出了社会精英的赛道,选择了自己更喜欢、却让其他人瞠目结舌的生活方式,如北大学子开嗦粉店等新闻层出不穷。而在一些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地方,能让学生进入“内卷”时也意味着抓住“机遇”。不可否认内卷依然提供了一条向上攀爬和向外进击的道路。

高考就是内卷最典型的例子。2020年河北省百余名考生高考成绩在700分以上,然而考700分也不一定能上清华北大了。而这700分的背后,是大量的课外培训班,让学生苦不堪言,至此,教育变成了一件特别残酷的事情。拼成绩、拼学校、拼培训班的背后,是拼家长、拼资源;刷分,在今天愈演愈烈。而有机会离开这条赛道的人,有机会选择其他教育类型的人,例如让孩子就读国际班,则更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家长,是教育内卷价值观的传输者,在内卷中扮演的角色“千人千面”。有的家长扮演雷厉风行的黑脸,有的家长扮演苦口婆心敦敦教导的红脸,也有的家长是不为大环境所动依然“放养孩子”的逍遥派。家长在教育内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定力不足的家长很容易被大环境裹挟,将焦虑情绪带给孩子,造成恶性循环。比起学生和老师,家长也应该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家长,而在加强家长的教育上,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缺漏。

家长的焦虑更多的表现在:给孩子争取更好的学校,包括提前规划住房的片区;提高孩子的成绩,报更多的基础培训班和兴趣爱好班等;拓宽孩子的接触面,追求前沿的科技化的教育产品和形式,如儿童标配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和各种点读笔等……这一代的家长们可能也是经历过教育内卷最长时间的一批人,他们深知“提前布局”和“抓住机遇”对人生的影响,而不愿孩子“输”给时间和资源。

学校,是教育内卷的承载者,其中最为诟病的应该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了。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根本不存在追求升学率现象,相反,当时高中毕业生数量还不够大学招生的数量,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倒退。重大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基础教育数量和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而上层资源反而没能跟上发展,因此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学校的无奈选择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不得不用“升学率”提高学校在外名声的私心;而在各种各样第三方机构推出的榜单里,标准单一或无法明晰的评价机制将学校束缚在排名里,而家长和学生作为选择者无法获取到对称信息,只能对学校做出僵化判断……种种原因让“唯升学率”的难题难破,学校还是得卷进内卷的洪流中。

总的来说,内卷作为一种封闭体系的概念,参与方在感受到其边际报酬递减的时候,大部分人 “排斥”但无法摆脱体系的束缚。批判教育内卷化,但是从竞争体系中“尝到甜头”的人,其实主动接受了这样的竞争模式,但“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不希望它只能通过教育内卷去为莘莘学子寻一条出路。

教育“内卷”是如何造成的

1

“分母太大,分子固定”的资源竞争模式

2020年,全国各省市参加高考人数为1071万人,是历届高考人数之最。

相较以往,现在学生的整体应试能力提高了,但是顶流大学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成正比增加,整个教育体系走向互相倾轧、自我消耗的竞争模式,这是教育内卷的症结所在。

前不久,山西省人大代表周苏萍提出将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提高至70%—80%,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降低到20%-30%。然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比例,并不是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最优途径,越来越多的人挤到一条独木桥上,也违背了教育的本心。

为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孩子们只有不断提高应试能力,于是大量的补习班占据了孩子们的时间,而当孩子落后时,没有一个家长不焦虑。不内卷就没法脱颖而出的情况,正是由每个人“自主”参与内卷所造成的。

但教育内卷的结果:教学的精致化,时间的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如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只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危害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02

“高学历=高___”的惯性思维

高学历等于高素质,高学历等于高收入,高学历等于…在社会筛选人才的体系中,高学历的光环效应和一刀切的评判标准,正是合理化教育内卷的帮凶。

高学历必然与高获得存在正相关吗?以高学历等于高收入为例,在论文《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 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中,根据七千余份有效问卷统计得出的结果验证了三个假设:

1、「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公平认知大体上呈现:随教育程度的增高,人们认为收入所得公平的比例增高」;

2、「获得向上流动的高教育程度者,较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剥夺。而在控制住个人收入、社会阶层地位后,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正向效应会减弱。」;

3、「随着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大,教育程度越高,认为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几率下降越快。」

从调查结果看出,人们认同为了当前的收入,为教育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这是内卷行为中的重要一项)是合理的;如果不参与内卷,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另外,在未得到正向效益的同时,他们质疑自己参与内卷为什么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而不是质疑内卷本身。

人们基于一个预设来合理化行动,就是「高工作收入应该由高教育投入来实现」,但事实上人们的行动本身造就了这一预设。

破除教育“内卷”,有哪些举措

01

国家——政策斧正教育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的一席话曾刷爆朋友圈:“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五育并举,培养创新人才,解决当下教育的弊病和痛点,如今我们已能看到一条全新的可触达之路。

就在几天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至战略地位,其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等细则的提出,为破教育内卷提供了方向引领。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另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也有助于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育人导向,让教育回归本心。其中具体规划如下: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02

学校——紧跟政策,做好规划

学校和教育从业者是破教育内卷的承载者,在破内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校应找准“内卷”的真正原因和根源,创造条件,用利减害,分步解决,破除“千校一面”、“唯分数”的同质化发展,规划出一条引领学生多样化、多元化与特色化发展的独特创新之路。

用理念武装学校头脑,确保学校办学在助力政策“破内卷”中起关键作用。破教育内卷,学校从理念上贯彻“育人为本”,摆脱盲目和跟风办学,设计出一条符合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向、能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成长、又适应学校发展规律的独特办学之路。

健全教育评价制度,融合创新课程体系,获得更高教学效益。课程设计贯彻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其成果也最能用来检验和反哺学校的发展。如政策中提出,学校可以将改革重心放在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如增强跨学科、融课程有针对性的设置和更为灵活的调整和运作机制。让课程体系设计,具有适应不同的学龄阶段、融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内容,赋予张弛有度的教学形式,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最好的学校文化是以内化的“调理”功能,达到为学校工作强本固体的目的。用有意义的负担去挤掉无意义的重复考试和作业,用有质量的教育挤掉低质量的教育,用高质量的教师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教育内卷才有可能破解。

03

家长——摆正教育心态

央视名嘴白岩松常发表关于家庭教育的犀利评论,前不久的两会期间,他直言: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首先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家长,而不是社会与学校。

重智轻德的功利之心不可有,拔苗助长急不可耐的心态亦不能有。对于教育内卷的参与者,破解教育内卷,是打破一个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观问题。

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也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养,倡导“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孩子教育里,家长铺天盖地被恐惧支配的焦虑,才是教育最大的敌人;教育的本意,应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获取流量,某些媒体风气以助长叛卖焦虑之风为傲,原主持人李湘和刷屏文章《王诗龄课程表曝光:“我985毕业,比不过一个小学生”》,让普通家庭的人,都觉得自己必须向星二代教育看齐,觉得迈过那个高不可攀的门槛,孩子便可以成龙成凤。

常说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但“高度”的丈量如果拿错了尺子、扭曲了标准,会产生很坏的影响。高度不仅仅是父母能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更是父母本身所能言传身教的素质。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要在精神上富养孩子,而不是用一个标准答案去限制孩子。学校也应该担起责任,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规律,构筑起理性价值观。

专家学者的声音

破除教育内卷,一直以来也是教育专家热衷讨论的议题,一起来听听他们对此发表的看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晓奇:“破解学校发展内卷化的策略”

甘肃西峰人,教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学校发展的内卷化样态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眼下学校发展的内卷化效应有日渐加深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破解与应对学校发展问题时要面对学校发展的总体样态,以广阔的社会观点,立足全局,精准发力,才能为探寻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提供帮助。

破解学校发展内卷化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匡正学校组织的价值立场,促使学校发展回归教育属性;二、创建学校学习共同体,建构团体取向人际关系;三、强化学校的内部治理,形成专业取向的发展格局;四、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改善学校发展发展的品质;五、培育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壮大学校发展的动力内源;六、兼顾包容性的学校发展评价,助推学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聚焦学校发展的“内卷化”表征与成因,才能有利于精准把握学校发展的典型样态,进而为破解学校发展的诸多难题,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小微:“破内卷,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共建教育生态的美好”

广西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持续增进人民福祉,这其中就包含着教育以其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合理需求。

不仅如此,教育生态的美好还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层面,教育与社会与生活和谐共生,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中观层面,学校或学习中心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经由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和有效行动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温馨的学习共同体;微观的图景则是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每位教育者的公正对待,从而使教育过程充满平等、尊重和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汪正贵:“教育的内卷化没有出路,必将不可持续”

全国知名校长、教育管理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批专家库成员

教育的内卷化没有出路,必将不可持续。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反教育内卷化。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有evolution(进化), revolution(变革)),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与创新正是教育反内卷之路。永远不要企望用现有系统去改变现实,想要改变,就要创造新模式。汽车替代马车是一种变革与创新,马车的速度和舒适度是有边界的,如果只研究如何提高马车的速度,那只能指望有一匹更快的马,也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自动冲洗马桶是卫生纸的迭代,如果只考虑如何改进卫生纸的质量,就不会有自动冲洗的创新。

教育也必须用迭代和创新来抵抗内卷。在学校层面上,从目前可观察的教育创新来看,反内卷的路径正次第展开,渐趋清晰:

从注重教学转变为注重学习。以教为主的边际效益已到极限,而学习所蕴藏的能量正待开发。我们要从教学设计转向自主学习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教的红利是有限度的,而学习力的动能是无穷的。

从外在管控转变为内动力力激发。让学生在学习的兴趣、挑战和意义中启动自我系统,这才是永恒的发动机。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要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外在的力量只能是压力或推力,内在的力量才是动力。

从统一管理转向弹性教学组织形式。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弹性的教学时空和可选择的课程,适度打破内部边界,在自由中培养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主。

从分流淘汰走向全纳教育。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以包容式成长消解和对冲功利性的逐层选拔和淘汰。青岛中学实行“倒金字塔式”的12年一贯制教育,承诺不中途分流和淘汰任何一名学生;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宣示实行15年一贯制全纳教育,让我们看到令人尊敬的教育伦理性探索。

从规模化走向有机性。千人年级、万人学校必将抵达自己的极限,集团化办学的隐忧也渐次显现,大组织病不可避免。正如德鲁克所说:“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学校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健康、和谐、活力、创造力才是学校有机体的必然追求。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