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高考生和家长考大学,没有一个不冲着985 211大学的名号去的。即便学生考差了,宁可上它们的冷门专业,也不上非985 211的王牌专业。
作为混过学术圈的光年君深有体会,直到2019年“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高校统筹为“双一流”。互联网上相关争(tai)论(gang)才尘埃落定。
其实,“双一流”和985 211一样也是分了很多档次的:
自定义名校
双一流A
双一流B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专业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当然,对于进体制而言,“双一流”定下来后,211 985就没用了,尤其是选调生和事业编人才引进,这两个学历优势本是最有用的路子。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双一流里包含了一百多个学校,这样含金量是不是就不如211 985了么?
如果社会上大家都不说985 211,那对以后对个人的求职、起点的影响会怎样?
本身人们对这件事的理想看法是:
出台“双一流”大学标准后,985/211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企业招生时不再将双非大学毕业生的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
985/211大学与如今的双一流大学享有政策的同等待遇;
……
但现实是:
每个曾经的985 211大学依然将自己的牌子作为招生的宣传点,受到广大考生的追捧;
每所高中依然会宣传这一年高考,本校985 211高校录取人数,作为来年招生的噱头;
招聘时HR依然会对985/211高看一眼,认为其余双一流依然是当年的”双非“;
……
985的名号在业内是否还有用?你我其实心知肚明。
依然有用!
虽然光年君毕业了好几年,但39所985至今我都能将它们的校名和对应城市背出来,甚至还能说出来大多数985高校的优势专业。
而最新的双一流大学的各自优势,或者说它们都是谁...再或者说,你知道它们具体有多少所吗?
估计大部分的观众都不不清楚吧,更别说其中一流大学,是A类建设高校、B类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下面对应的大学都有哪几座了。
美国的常青藤,日本的老帝大,中国的985。
日本的7个帝国大学取消70年了,现在还是在叫“老帝大”。
国内的985大学,哪一座都是历史辉煌,实力雄厚,这种印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了。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985大学毕业生目前在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个招牌在精英阶层是倒不了的。
就像张雪峰在《演说家》里讲述了为什么要考研,以及考研对于人生的改变。
其中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道出了学历对人生境遇的影响:
世界五百强告诉你学历不重要,可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
这就是现实啊少年人!
“985”已经不单单是当年超高水平大学的绝版称号,更是考生们心中的殿堂,是父母对于孩子未来深造的理想所在,是全体人民对于社会上最高水平学府的认同。
无论985的大学,在考生心目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但从职场人的角度来说,985/211本质上是快速筛选“打工人”公认的标准而已。
标准是浮动的,背后最终是市场供求关系。
如果白领的就业市场进一步萎缩,985 211这些学府进一步扩招,一个人拥有的毕业学校的名号大概率就贬值了。
在“双一流”的评判标准下,如果曾经的三十几所985高校都还发展得不错,比如国内排名还没跌出前五十,那么985的名头依旧有用,毕竟提起来不是那么跌份。
如果有一两所学校严重掉队,那“曾经985高校”这个名头就会开始有些松动。
毕竟当你说你是“双一流”的时候,就会有人习惯性地拿严重掉队的那几所来堵你。
如果你不是那几所掉队的学校的,你就会被堵得很不爽。
当然无论怎么变,那些能独立打出自己名号的高校都不会介意。
就像清华北大,无论是“985 211”还是“双一流”,清北依然还是那个清北。
排在清北后面的那几所也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这些学校在过去都不会以985自居。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更是对那些言必称985的人嗤之以屁!
假如你是茅台,你永远都能靠自己独立走出自己的行情。
当你是五粮液的时候,也能跟着茅台勉强走出一波自己的行情。但当你是没那么出名的白酒企业时,你就只能跟着这一轮白酒行情上涨,一旦行情过去,就会跌得很惨。
就像这些年,靠向几个领域猛灌水猛刷数据的几个高校,未来几年被打回原形,也是迟早的事儿。
行业面前,其实985一直不是金字招牌。
在中国大学的格局中,拥有拳头专业的学校,才在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
比如金融行业的“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
通讯互联网行业的“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两外一法”,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还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等。
985对各行业的影响一直有限,以金融行业为例。
领英调查了有投行经历并在大陆及香港办公室工作的领英用户数据,发现进入顶级投行人数最多的本科毕业院校前十名分别是:北大、复旦、清华、上交、人大、对外经贸、浙大、上财、港大、北外。
其中,对外经贸、上海财经、北京外国语等行业内领先高校,对除去清北,上交复旦浙大等顶级985的大部分高校,处于碾压的地位。
用人单位的目标院校范围,还以院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为基础的。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985 211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至少在现在,985的牌子并不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它能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并不会弥补个人实力上的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毕业于985大学,拥有它们的名号并不能说明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自身实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那我们能怎么办。
如果你是本科生,那么你还有一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钟情行业而二次选择的机会。
但是对于就业导向的在读研究生来说,导师们的建议大多为:
适当增加行业内的实习经历,实习的门槛相对较低,注意,一定是行业内实习。
部分行业比如金融投行等,适当争取一些出国交换或者其他形式的出国游学经历。
结交一些行业内的朋友,扩展自己行业内的人脉。
根据所属行业要求强化自身其他硬性技能来弥补自身不在目标院校范围这一缺。
1978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有88所重点大学,直到1993和1999年,“211工程”和“985工程”才分别启动。
要说当年的八十多所重点大学,其实我已经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了。
但是老一辈对学校的很多好坏判断标准都停留在了是否重本。
所以我想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标签。
这一代的10后成长起来也会逐渐忘记985、211的分类,当他们长大后你问他们xxx大学是985吗?他们也只能模模糊糊地根据双一流的名单来告诉你可能是或不是。
也许五六年的时间,对“双一流”名单对曾经地“985”大学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观念的变化不会来的如此迅速。
毕竟title到位下一步钱到位,再下一步设施教授到位,带来成果和生源的改变,最终才能慢慢产生观念的变化。
如果能考上985大学,你还在犹豫什么?
没有985学历,可能连大公司的门也进不去,任你有再高的本领也许都无法展示出来。
如果考不上,那就更没必要纠结了。
985学历终归你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垫脚石,后面怎么走下去,还要靠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作者简介:最老的一届90后,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十年从事社会学科研经历,业余爱好研究猫咪社群。我笔下的,正是你所关心的。喜欢的话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