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受过音乐歧视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音乐人的出身有了鄙视链,音乐学院之间会互相比较,不同系之间会互相瞧不起,最惨的可能要数野路子,被压在鄙视链的最底端,除非你有什么成就,否则天生就会被一些学院派认为你差人一等(PS:这里指的是某些)。
而有些人,似乎不贬低别人就凸显不了自己的优越,喜欢不停的通过这种方式塑造权威,建立圈子。好像野路子没了这些“专业人士”的认可,做什么都是错的,一堵无形的墙被高高立起。如果你也一直对这种现象很不解,看到下面这条评论后,或许就会恍然大悟:
就像许多人提到AI音乐会认为“没有感情”一样,能在艺术中传递情感是人类独有的优势,当有一样东西可能会取代自己的时候,证明“我们不一样”就会变得尤为重要;而某些“专业人士”主打的是专业,那自然就受不得有这条路径之外的人,来挑战他们的“专业”。这种现象不止在学院派与野路子中发生,许多进入行业的新人,或多或少都有体会过,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会开设网络教学,而一些院校老师也有在机构任教,将音乐学院的知识带给那些没有机会上音乐院校的人们。加上现在网络的发达,音乐院校的知识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国外专业院校的音乐知识,我们也可以在网上学到。
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子就武断的说没必要上音乐学院了,或者学音乐必须上音乐学院这种话,科班生和野路子接受教育的模式,其实各有适合的人群、优势和不足,今天就想来聊聊这个,给在路上的、或者准备上路的同学,一点参考建议。
“学院派”和“野路子”的区别分析
野路子是指非专业院校出生,未经过学院系统训练的人。大多通过自学或教育机构学习,本文举例多以学习现代流行音乐制作的野路子为例。
科班生是指传统音乐院校学生,多以作曲系为例。
我们从准入门槛,烧钱水平,知识体系,耗时水平,市场需求这五点来看看学院派和野路子到底都有哪些区别?
在准入门槛这方面其实比较的简单易懂,野路子的门槛低,只要你热爱音乐都可以加入野路子大军——这样会有个问题就是会导致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提供了机会给各种不同水平的人;科班生则一般从小开始参与专业训练,有一定专业基础,经历严格的考学流程——有统一输出标准水平。
大家比较关注的烧钱方面,野路子可以在线上学习,普通学习的话相对不烧钱,自学甚至免费,线下学习会偏贵(未来趋势会越来越便宜),总体投入相对较少。
在知识体系这方面,野路子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容易上手、限制宽松、创造性强,学东西不容易被知识和技术限制,他们总以实践来入手,任何晦涩的技巧和严苛的规则,都不会阻碍他们写作和演奏。
同时,由于没有规章制度的限制,野路子喜欢也敢于尝试新东西。但可能出现体系较散的情况,刚入门的人不知道学什么,从哪里开始学;学了一段时间的人又由于大部分理论是从自身实践经验中来,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与扎实。
这样的学习会使人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就好像学和声只学会了怎么加花,但是不知道整首曲子的和声应该怎么构思。基本功上不会有强制要求,野路子可能会遇到以情绪和整体效果为第一重点来练习、技术无法表达想法的情况。
相比野路子,科班生会系统严谨很多——以作曲系为例,传统四大件作曲推崇古典和声理论,有的还要求具备声乐、器乐演奏和音乐制作等相关能力,要求扎实的基本功,未来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不过也容易导致不接地气、被框架限制,不敢写、不敢弹。
有的老师在观念上比较古板,甚至会限制学生的写作风格,强行将本该因材施教的知识传授变成“流水线工程”——大家都写一样的风格(特指晦涩难懂的“高贵”现代音乐),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学校里教师的更新换代,这种情况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
再比如音乐教育系,除了基本的视唱练耳乐理课,还得学习钢琴演奏/钢琴伴奏和声乐以及心理学等等课程。而对于表演系的人来说,学院派的人基本功也会更加扎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加上学院派老师对演奏技术的苛求)。
在这种系统性知识体系的训练下,学院派写的作品、教学体系,会更加严谨规范。
学习耗时这方面,野路子目的性强——学习热情高,愿意花时间。“野路子”这伙人,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音乐道路,无一不是非常热爱音乐的狠人。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学得快乐,才会促使我们主动地不断地往下学,形成一个“自体发热”的良性循环。
但没有引导的话——容易走弯路,野路子平时的练习和学习比较缺乏监督,没有学校的回课机制。如果是自我驱动力不强的人,有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保持不了规律的演奏或写作练习。
另外,野路子如果不找老师学习,也有可能导致学习成果比较难得到检验和反馈,走的“弯路”会比学院派的人多一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得靠自己摸索),例如很多人会说扒带,但其实没有一定基础,容易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扒了一堆可能提升并不大。好在的是,现在国内的教育机构都在往系统的方向发展,让人少走弯路。
而科班生追求严谨——科班学习音乐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每周上课的时间都很固定,也会不断地有新的作业和任务要完成,换句话来说,学习是在学校的管理和督促下完成的。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学习任务是固定不可变的,无论你想不想完成,都得完成,很大程度避免了自驱力差的人偷懒的情况。每周一曲甚至多曲的写作/演奏任务加上学院派固有的“观摩”考试和同学竞争,可以很好地推着学生向前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为质的蜕变打下量的基础。就像健身一样,能带来成效的绝不是偶尔心血来潮的努力,而是持之以恒的、有规律的训练。
至于市场需求,野路子更侧重现代流行,风格多变,多为市场主流,现代流行音乐受众对音乐的各种可能性接受度更高,但由于野路子缺乏知识储备、写作技巧以及学院里教授大拿的熏陶,写出来的曲子一般不适用于严肃场合。
而科班生侧重传统古典,风格较少,科班出来的作曲家多为“国家队”,正式场合使用较多。多为小众市场(现代流行音乐学院除外),而社会对于音乐的需求,大多还是以实用性为主,这也就导致作曲系在学校里学的作曲技巧,能应用在商业/公益作品里的机会少之又少——曲高和寡,写太复杂了大家也听不明白 。出于这种窘境,部分作曲专业的学生出来就业以后,还是以当作曲老师为主要职业而并非作曲家。
关于就业问题,野路子非常灵活,可以正职也可以副业,慢慢追梦。当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野路子毕竟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也没有行业老师、前辈的扶持,全靠自己打拼,专业不对口,想要拿个铁饭碗是很困难的,一般音乐教育行业的准入门槛更是对学历有专项要求,因此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反观科班生,他们或许孤注一掷,前期专注音乐,投入高,没有其他就业技能的话,很难有回头路。同时,出于上面所说的市场需求的窘境,部分作曲专业的学生出来就业以后,还是以当作曲老师为主要职业而并非作曲家。但社会认可度高——有专业和学历支撑,找对口职业时受的偏见可能较少,规规矩矩至少不会走错。
对科班生、野路子的建议
综合以上的介绍我们会发现,其实野路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风光,音乐学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刻板。所以针对两个不同学习路径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解决方案,互相取长补短。
对于科班生:
1. 最大的建议就是多了解就业状况和社会对自己专业的需求,学习知识不光是为了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最终的归宿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我们不光要学学校教的,还要学对自己的前途、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例如:作曲系的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音乐制作和录音的专业知识,技多不压身;还可以多了解与作曲相关职业的具体需求,把自己所学的“精钢”打造成能挥砍的剑,这样才能适应时代所需,享受专业带给自身的价值。
2.观念要足够新颖,不要被规则所限制,然后“学死了”。规则也只是前人通过大量的实践制定的,常常跳出框架思考,才能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规则,从而避免随波逐流,被市场抛弃。
以王力宏为例,早年他在美国麻州Williams College大学主修古典音乐(兼习爵士钢琴),接受的都是规规矩矩的学院派知识,再加上唱片公司的硬性要求,这些音乐背景决定了他不能自由地做自由的音乐。但后来他走出框架,做出了许多开放性动态化的音乐。
对于“野路子”:
1.可以加强对音乐的理性思考,我们写/演奏/演唱作品,除了对音乐的热情,还要有对音乐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是要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负责,音乐的组成部分不全都是“feel”,完整的音乐需要有构思和设计,只有必备理性思考的音乐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如果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写/表演的音乐,又怎样能说服别人呢?
陶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期间主修心理学、辅修电影,在音乐制作道路上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野路子。他为了体验生活,他做过很多兼职,见识了不少社会事迹,也自然体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无不为他的创作灵感做下铺垫。
他也曾自行组建过乐队。之后陶喆在美国 洛杉矶的一家唱片店里遇到了音乐制作人;在王治平的邀请下,陶喆回到中国台湾发展,并开始参与音乐制作。小时候父亲的熏陶、自身的经历加上贵人的帮助,他的天才音乐创作就不仅仅是依靠“feel”这么简单了,一定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
2.多了解音乐的知识体系、沉下心来做枯燥的练习,把基础打扎实(学院派的人练个音阶都能练好几年),从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到更加专业的学术理论与实践,都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音乐人所缺一不可的。如果自己梳理知识和制定计划有困难,可以去各大音乐教育平台报名课程,如乐理课、和声课、视唱练耳课、编曲与制作课等等,课程一般都会留作业,这样一来,既能系统化地学习,又能保持练习,还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建议。
例如音乐人网~
对于还没选择的小伙伴,哪个方案更适合你?
这里给出一些参考的点:
1.参考自身经济条件:这是个很现实且硬性的问题,综合下来,在学院学音乐肯定是比野路子方式的花销要大,艺考前培训可能累积要花掉近十万,上了大学还有比较昂贵的学费——音乐学院除了央音,没有985和211,这意味着学费便宜不下来。所以经济条件能负担起的,可以考虑读音乐学院;
但如果你的家人、家境无法支持你追求梦想,在你没办法用音乐养活自己的时候,建议还是不要贸然跨入这一行,保持对音乐的热情,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边学习提升,进入这行之后,你的实力自然会帮你说话。
星海音乐学院的学费
2.参考自身的追求:想读音乐学院,得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去学习和备考,自己真的想把一个专业学的很深入,那就大胆去考;如果只是比较感兴趣,如:业余时间想延续下爱好,或者想掌握某项技能,从而做一份副业或过度到全职的,又或是单纯想拿个文凭,那可能就得考虑一下这个“兴趣”和学历值不值得付出那么多了;
如果喜欢现代流行音乐,自学是一个有许多成功案例的方式,天赋加上潜心钻研,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并非不可想象;如果想往传统古典音乐方向发展,最好是进入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毕竟古典音背后庞大的知识体系不是自己看几本书听几首曲子就能理解学会的。
3.参考想学的专业:
A:如果是想学习理论/综合类的专业,如传统的作曲与技术理论、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音乐科技等,自学和在学院里学差别还是蛮大的——学校里会整合很多对专业有帮助的课程,像音乐教育就会有心理学的课程;音乐科技除了作曲方面的课程,还会有物理声学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自己在别的渠道很难整合在一起的。再者,学院里还有很多自己出的内部教材,也是外界获取不到的。所以如果要学这类专业,确实应该优先考虑在学院里学。
B:如果想学表演类的专业:乐器演奏(钢琴、古典吉他、电吉他等)、演唱(流行演唱、声乐歌剧等),在学院里学和自己在外面找老师学,差别其实不算太大(针对专业来说),前提是一定要找老师,而且找的是好老师。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拜师学艺的传统,在学校里,只是多了一堆同学一起上课而已,除了少掉部分音乐素养的课程和期中期末考试,单独拜师并不吃亏。
学无止境,英雄不问出处,任何人都一样,不要迷信名师、名校,认为进了名校就是为未来上了保险箱,找了名师他不一定会给你人脉,去了名校你不一定能混的风生水起,归根到底,还是看能力,你若有能力,高校与人脉自来。当你的作品可以证明实力的时候,科班与野路子早已不那么重要。
野路子和学院派,是没有优劣之分的,野路子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去学院进修;学院派毕业出来了,还得在社会上继续自学,不照样成了“野路子”。国内的音乐教育机构一直在迭代进步,专业和系统化是迟早会解决的问题,正如现在许多学校也与时俱进开设音乐制作专业一样。
希望大家少点狭隘的圈子文化,保持尊重,交流学习,进步才是目的,玩音乐是每个人的权利,并不是小部分人秀优越或独裁某个圈子的手段。放下偏见,人生也一样,我们不需要一味地追求所谓“正确”的路,需要的是最适合自己的路。
编辑: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