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现在学生或者新教师,对于中师生不是很了解,总觉得他们的学历很低,有些看不上他们。但是我想说,中师生绝对是当年最优秀的农村学子,综合素质高,为乡村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代教师。千万不要把他们跟现在的中专生类比,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是农村中学的学霸。我以亲身经历来告诉你考中师有多难,班上一同学中考全县第二名,结果在复试中被淘汰,最后只好上县重点中学。
一、我们为什么要报考中师?在1986年,当时城乡差别还非常大,农村孩子都希望跳出农村,成为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当年国家给予中师生的福利和待遇都非常好,读书期间可以免学杂费,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毕业后分配到乡村的小学里教书,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铁饭碗,不用去考虑找工作的事,还带干部指标,成为真正的国家工作人员。
考虑到上高中考大学也非常难,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实性,同时也希望尽快跳出农村,所以农村孩子成绩优秀的基本会首选报考中专。其中招收人数较多的主要是农校、卫校及中师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初中班上成绩最好的十多个同学都选择报考中专了,其中半数以上报考的是中师。
二、全公社有四位同学上中师初试分数线。当年报考中专和考高中是分开在不同的学校考试的,报考高中的就在本学校考试,而报考中专的,集中区中学考试。我们是中考提前一天步行十几公里到区中学所在地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参加考试。成绩出来时,全公社报考农校、卫校、商校等的全军覆没,只有我们四位同学达到了中师初试分数线。记得当时分数线是582分,不算太高,我考了603分,而班上一同学分数是638分,全县第二名。
三、复试时综合素质才是挑人的关键。在老师带领下去到地区所在地的师范学校参加复试,那是我第一次到这所城市去。在复试中,分别有绘画、跳舞、唱歌、体育及学科知识测试。
说实话,除了体育外,其他绘画、跳舞、唱歌我全都不行,学科知识是让我对一首诗进行解析,我也答得不太理想,所以我知道自己希望渺茫。最终录取的结果,只有父亲是小学教师的同学被录取,我们以为班上中考分数全县第二的同学应该不大,他同样也名落孙山,因为中师复试要的是综合素质。最后我们只好去上高中,想直接初中毕业跳农门的希望破灭了。
有必要交代一下落榜三人的上高中后的情况,其中全县第二名的同学三年后考上了本科大学,我和另一个同学复读后也考上了本科。非常搞笑的是,我本来以为跟当老师无缘了,上的大学也是工科院校,但最终还是当上了老师,只是绘画、跳舞、唱歌依然是我的短板。
中师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容易考上的,不但需要较好的学习成绩,更是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说八十年代中师生是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学霸,肩负起了乡村教育的重担,是值得尊敬的一代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努力,要么转行,要么深造,成了社会的中坚。
你们的老师是中师毕业的吗?你们觉得他们的综合能力强不强?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