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人的一生当中,小学时代最美好,小学的课文承载着无数国人的少年回忆。你见过70多年前的小学课本长什么样吗?那个年代小学都教哪些内容?
这是一套金师附小的小学课本,你可知道,它们足足度过了70多年的光阴才与你见面。老式线装本,从右向左翻看,竖式排版……仿佛时光倒流。一叠老课本带你穿越回70多年前的金师附小课堂,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年代的孩子读过的书、听过的课。
70多年前金师附小老课本,
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这套书本一共有22册,是金华地方文化爱好者王战勇刚刚在义乌佛堂一带收集来的,厚厚一沓,不少纸张泛黄已脆弱不堪,有些不规则的蛀洞,翻阅起来得小心翼翼。
这套书大部分是高级小学课本,发行于上世纪40代年,有的是当时教育部门发行的课本,有的是金师附小的校本教材,学科种类繁多,有历史、地理、算数、国语、社会、自然、地理、读书、公民、作文、写字等。不少课本的封面上印有“浙江省立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字样。书堆里还有两本作文本,一个日记本。
这些书本的主人是一位名叫贾祥福的学生,“六下甲”, 可能是六年级学生。
“当时看到就觉得这些书特别有意思,这应该就是当时金师附小的课本,记录了当年金师附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了金华这所百年名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王战勇说。
这几天,王战勇一直在翻阅这些教材,爱不释手。他发现,在贾祥福的作文本上,有多篇作文提到了义乌,比如在《新闻一则——夜中火烧》一文中写道:“我今天回来,听到同学说,昨天夜里佛堂有好几家烧掉。”
据此,王战勇认为,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金师附小曾在佛堂办学。而在很多金华人的印象中,金师附小的校址是在金华市区的中山路。
日记中的往事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办学历史。后来,他查阅了1991年出版的《金华县志》,果然,在那段烽火岁月中,创办于1916年的金师附小也曾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始终办学不辍。据记载,抗战时期,金师附小曾迁到宣平溪口,抗战胜利后,又迁到义乌佛堂,1949年7月,学校才迁到金华城区中山路。
这些书本中夹带着这一家的一些契约文书,有票据上印着“江湾乡和溪村”字样,而佛堂当地就有一个和溪村。他推测,贾祥福很可能就是佛堂本地人。即便如此,他也是要住校的,由此可见,在战乱时期,当时的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在他的日记本中,就有一篇《请家属寄寒衣信》。
贾祥福的课本封面上,出现了两位指导老师的名字:章玉锵和徐洁甫。根据金师附小提供的校史资料,章玉锵被收录于该校校志“先贤篇”,这一篇章共记录了13人,除了他之外,还有艾青、鲁兵、陈松平等。
章玉锵的老家是兰溪的知名古村落女埠街道渡渎村。1943年,他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曾经担任过金师附小的训导主任,1950年8月任副主任。1952年调金华师范学校筹建函授部,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连续三次推选为浙江省代表,出席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函授工作会议。
他的讲课曾给贾祥福留下过深刻印象,后者在一篇作文中回忆章老师讲宋史,重点讲了“靖康之变”和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耳濡目染,他在《学做人》一文中说:“我们要学做人,一定要做到‘忠孝’二字,要替国家做事情……应该孝顺父母,如果有人跌倒,要把他扶起来。”
小小年纪的贾祥福也颇有志向,他笔下提及毕业后的打算,他想去考义乌中学或大成中学这两所学校,如果考得进去,一定去读书。“我去读书的时候,要和同学和气,也要用功,有礼貌,使人家看得起……初中毕业后,在村庄做小学教师,和小朋友在一起(搞)研究、(做)游戏……最喜欢当一个小学教师啊!”
这篇文章后面,指导老师留下了一段评语勉励他:“你有兴趣,当小学教师最好去投考师范学校,因为初中毕业不懂教学法的。”
作文本上,学生写得仔细,老师也改得认真。当文章里出现错别字时,老师就用紫色的笔把错别字圈出来,在边上写下正确的汉字,有时也会在文章上方空白处画上几个框,让学生在框里把正确的字再写一遍。于细微之处的严谨,可见一斑。
《欢迎新导师》一文中写道:“新导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不说话,听新导师的讲话,身体坐端正,先举手,后发言……”
“保持善良,保持努力”,这句话是如今金师附小的学校精神。而在70多年前的小学生日记本中,文笔虽不那么好,字迹也不算工整,但字里行间已经透着学生们的纯真和善良,以及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学校的良好学风。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的金师附小也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演出、远足活动等。“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远足一次。”“我们远足到江湾中心国民学校,他们吃过午饭,中心国民学校的体育教员来欢迎……同我们来赛球。”日记中还提到,为了庆祝元旦,学校准备了许多节目,有一个节目叫《从军去》,是校长和老师选的歌曲,请了一位新导师来教学生如何排演。
小课本里有大时代
金师附小当时使用的课本中,有一部分是全国通用的教材,比如《国语》《算术》《历史》《公民》等,由国立编译馆编写。据相关史料记载,这家机构成立于1932年,直属当时的教育部。所编撰的中小学教科书作为“国定本”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占据了上世纪40年代主要的教科书市场。
早在1906年,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严复就指出:“最浅之教科书法,必得最深其学者为之”。民国时期,大学者为小学童编写教科书成为教科书出版业中的普遍现象。胡适、叶圣陶、林语堂等学者都曾经编写过各种版本的小学教材。
上世纪50年代的《农民课本》
不同于现在的课本,这套国语老课本中,选用了《八百壮士》《王阳明先生》《代父从军》《从军别母》《现代的空战》等课文,历史题材和军事的篇目题材较多,体现了当时动荡时代特点。不过,当下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同样是那个年代所崇尚的榜样。
这些书本中,有一本《农民课本》显得与众不同,封面署名是贾仙香,可能是贾家另一位学生的课本。书中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王战勇认为,这一课本一看就是发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编,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较早出版的一本农民课本。
“从这些书本中,不光能看到一位学生的踌躇满志,还能读出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能感受一个时代的风貌,也能领略金华教育的精神传承。”王战勇说。
金师附小校长俞正强表示,这些都是抗战结束后学校从宣平搬到佛堂办学时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用品,见证了学校一段流亡办学的历史。“这位学生用的是我们学校的课本,以及数学、自然、社会等学科的作业本,那个年代时局虽动荡,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扎实,对我们现在办学非常有意义。向孩子们讲述这段校史的时候,有文字有实物有故事,对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以及增强孩子的学校荣誉感有帮助。”经本报记者牵线,并在王战勇的支持下,目前,这套老课本和作业本已被金师附小校史馆永久收藏。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许健楠 钟成 方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