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波相当“独立”的动物。
刚出生的小瞪羚,一落地就会跑
成年后个头虽大,但大马哈鱼一出生就能独立生活
一出生就能走的长颈鹿
人类作为地球上首屈一指的霸主,拥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但在幼崽这件事上,却敌不过大多数动物。
刚出生的人类婴儿非常的娇嫩,甚至几年之后才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实际上他们完全算得上“早产儿”,而要将人类放在自然界中看,哪吒才更偏向“正常”!
为什么说人类幼崽很脆弱?
人类的婴儿在0到1岁时,几乎毫无自主生存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只能躺在床上,需要父母全方位的照顾,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
刚出生的婴儿只能通过哭声吸引大人的注意,饿了烦了排泄了,都只能“哭”。之后,才慢慢开始学习社会行为,学习生存需要的技能。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9个月会站,1岁之后才慢慢学着走路。
图片来源:pexels
而自然界中,不少哺乳动物的幼崽,一生下来就可以站立行走,跟随父母开始学习觅食和躲避天敌。
除了上面提到的瞪羚、大马哈鱼、长颈鹿,还有很多动物具备这项技能。比如山羊,它在母亲的鼓励下很快就可以站立,开始行走甚至奔跑,遇上天敌也具备基本的躲避能力。
图片来源:colorhub.me
也有一部分哺乳动物,虽然刚出生时,能力非常有限,需要依赖父母的哺育,但是成长速度惊人,几个月之内就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1年左右即可成年,开始独立生存。
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身边的萌犬和喵咪。刚出生时的小猫小狗,看起来非常脆弱,需要母亲照顾,有些甚至还得人类辅助照料。但很快,它们就学会站立、奔跑,并开始独立进食, 大多数1年之内就能发育成熟。
猫咪幼崽(图片来源:colorhub.me)
即便拿我们的近亲黑猩猩来做比较,人类幼崽也完全处于下风。黑猩猩的幼崽虽然也需要母亲照顾,但一出生就具备了抓抱、爬行等的能力,危险来临时,母亲可以轻松带着它们逃走。4个月时,他们就可以独立行走,综合认知能力也超过了同龄的人类宝宝[1]。
对比其他物种,我们能明显的发现,人类的幼崽出生时,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发育程度不够的状态。
例如我们的视力,人类婴儿的视力与成年个体的正常视力相差很多,15岁时视力才基本可达到正常成人标准。
而且,人类幼儿从出生到成年这个阶段的时长也与多数哺乳动物有显著差异。当多数哺乳动物的宝宝已经能够开展正常的社会行为时,人类的宝宝还在进行着大脑以及身体的发育。
可以说,人类需要用漫长的岁月发育到成年的状态。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宝宝属于“早产儿”?
“早产”的现象如何发生的呢?
对于这种类似“早产”的情况,学术界有多种假设,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产科困境(obstetrical dilemma)。
人类直立行走进化过程(图片来源:知乎⼁李雷)
这种说法认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行走姿势的不断改变,越来越趋向于直立行走,而随着人类习惯于直立行走,人类的骨盆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决定了女性生育时对胎儿大小的选择。
人类的骨盆为顺应直立行走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改变,骨盆上下距离缩小,韧带加固,前后方向上骨骼也相互趋近,女性产道变窄。
黑猩猩与人骨盆对比(图片来源:知乎账号 微基因WeGene)
而人类大脑的容量却进化的越来越多,如果胎儿发育到完全成熟,头和身体都会更大,将难以生产,而且母亲也很难维持这么大的能量供应。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的生产出健康的宝宝,臀部乃至于骨盆越大的母体更容易成功生产宝宝。
进化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婴儿的头骨和女性的盆骨产生“对抗性选择”。选择的结果是婴儿的发育成熟度做出一定妥协,同时母体的骨盆也在适应性地变宽。
婴儿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早产”才能顺利通过产道,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的宝宝比很多动物幼崽的发育成熟度要低很多。
以上关于“产科困境”的猜想,从人类直立行走对骨盆和生育带来的影响与婴儿脑容量之间的互相选择出发,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婴儿会“早产”。
不过,这种看法也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婴儿为什么会“早产”,其中一个证据就是:类人猿的漫长的演化史上,妊娠周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如果类人猿在进化过程中有上述的“对抗性选择”过程,那么妊娠周期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因此,在学术界也有一些其他关于“早产”的猜想。
其他关于早产的猜想
另一种关于“早产”原因的猜想和人类大脑的演化相关。这类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在胎儿孕育过程中,选择将更多的营养用于构建大脑。毕竟人类的脑容量相比其他哺乳动物差异巨大。
大约五六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黑猩猩的胎儿,对“早产”问题进行深入理解。
黑猩猩的胎儿一出生就具有记忆能力,能够辨别两个月前在母体内听到的声音,4个月就拥有了行走的能力。而人类婴儿却没有明显的数据可以支撑具有这种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人类宝宝,能力还不如脑容量远小于人类的黑猩猩宝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种变化,归根到底与人类大脑的演化有关。
人类脑容量增长的过程与生存环境的改变有着很大关系。在200~3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次冰期,恶劣的气候,使得这批人类祖先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
为了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人类祖先需要更大的脑容量和更复杂的大脑结构储存信息,这促使人类的婴儿需要更多时间来发育大脑,也需要延长童年,来使大脑充分发育。
人类宝宝“早产”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发育的慢,而是大脑比其他物种更加复杂,需要更长的时间把摩天大楼的地基打好。
当黑猩猩的胎儿在母体中22周发育的差不多完成时,人类的大脑还在汲取营养,构建大脑皮层的地基。
黑猩猩胎儿出生后,开始行走时,人类的宝宝还在建设大脑皮层。同时为了学习新的行为,新皮层也在发育,强化新皮层的后天学习功能。
人类复杂的社会活动,也促使人类宝宝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建设大脑底层基础,以便将来的复杂学习,做准备。
所以,人类幼崽的“早产”,其实更多的是把发育的养分供给大脑发育,大脑建设好地基后,后续的发展潜力才能更大。
自然界的其他“早产儿”
其实,除了人类之外,自然界有很多其他物种也存在“早产儿”的现象。我们的国宝“熊猫”也是“早产儿”的一员。
熊猫宝宝刚出生时一切都依赖妈妈:不管是取暖、进食,甚至连排尿和排便都要妈妈帮忙。
熊猫幼崽(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袋鼠幼崽也是“早产儿”,他们出生后需要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待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发育成熟。
袋鼠幼崽(图片来源:知乎账户苏澄宇)
袋鼠(图片来源:colorhub.me)
每个物种幼崽的早产与否,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的选择。人类婴儿为了大脑的发育而推迟其他器官发育,是因为出生后需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技能。
我们不需要因为幼崽的脆弱而过分惋惜,自然进化帮助我们实现了群体综合生存技能的遥遥领先。
所以,我不是针对谁,只能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早产儿。
参考文献:
1. Metabolic hypothesis for human altriciality .Holly M. Dunswortha, Anna G. Warrenerb, Terrence Deaconc, Peter T. Ellisonb,1, and Herman Pontzerd .Contributed by Peter T. Ellison, April 16, 2012 (sent for review June 13, 2011)
2.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and the care of infants .Steven T. Piantadosia,1 and Celeste Kidda,1 .Edited by C. Owen Lovejoy,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and approved March 30, 2016 (received for review April 23, 2015)
审核专家:刘惠云,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小西途说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