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局局长的4分钟演讲,给家长们指出了3条明路,很有道理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观点,家长们听到的都已经太多了,但很多所谓的“鸡汤”到了家长真正要实施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如此。

但一位“网红”局长的说法,却得到很多家长支持,他在一段4分钟的演讲中提到,很多父母晚年过得凄凉并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惯出了逆子。

这个人就是魏书生,魏书生认为家长明白很多道理,但在做事时仍然不完美,但对于一个并不成熟的孩子,却要求他们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

很多家长以为循循教诲孩子,给他们学不完的任务,就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将来孝顺父母,可没想到晚年竟收获一个逆子。

正如魏书生所指,家长要做到这三点才不会惯出逆子,晚年生活也不至于到晚景凄凉的地步。

做好三点不惯出逆子,才不会晚景凄凉

1)培养孩子劳动,哪怕半小时也够

哈佛大学曾做过相关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经常劳动的孩子在未来事业上的成功率,要远远大于不劳动的孩子。

不会劳动的孩子不仅不能自理,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别人,也很难有一颗善良同情的心。

事实上,劳动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非常辛苦,也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相反适量的劳动能让孩子感受大人的辛苦,体验责任的意义。

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孩子也能同样尊重和理解别人的劳动成果。家长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意义不在于惩罚和辛苦,在于付出和收获等比的报酬或认同感。

2)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并且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习惯性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父母以“负责任”为由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但却像个圈一样把孩子囚住,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需要做了,只要在这个圈里日复一日地转就够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父母这样安排妥当的孩子,长大后非常缺乏主见,因为他们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遇到任何事情只会退缩,不敢说“我可以”。

父母以为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却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发展。

3)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

中国父母是最“自作自受”的父母,什么都只想替孩子大包大揽,下雨了自己淋雨也要给孩子打伞,看见孩子在学校清扫垃圾,父母赶紧替孩子值日……

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都是理所应当。因此,当父母老了后,孩子依然不会照顾父母,反而希望父母过来给自己打伞、替自己分忧。

父母这时又要说孩子不孝顺,其实孩子本是孝顺的,是父母把孩子领上了不孝的道路上,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承担一些,让他们“成为父母”然后来对待自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产生共情,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

写在最后

所有的父母都在吃尽苦头,努力打拼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但很少有家长静下心来想,给孩子健康健全的思想是多少物质生活都比不了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也要反思,孩子以前真的是个坏孩子吗?他咿呀学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好孩子之所以有了各种毛病和劣性,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家长。

你认同魏书生这段话和观点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