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一生中,童年对人的影响最为深远。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现在的个性,在童年时期就有迹可循。
小时候想要一个玩具,却总被父母拒绝,长大后,便需要用更多的玩具来弥补。考了一百分,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表扬,长大后,便需要用更多的一百分来弥补。
最终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害怕遭到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次次的拒绝和无视之下,慢慢演变成了一个不自信、不敢表达的自己。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这三种需求没被满足的人,注定会自卑、压抑一生。
1. 物质需求
物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尤其是儿童,他们不会考虑一件东西是否真的需要,可能过几天就不喜欢了,但在喜欢的那一刻,是真的非常需要。
喜欢玩具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向父母提出这样的需要时,父母应该根据情况尽可能地满足。爱玩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质,当孩子长大一点,可能就觉得玩具有些幼稚了,所以家长无需担心儿童想要很多的玩具,只需满足他最想要的那一个就可以,儿童其实并不贪心。
对于儿童来说,玩具的数量就像名牌包的数量,找其他人一起玩,玩具就可以拿来分享和炫耀,当别人拿出自己的玩具时,他却没有可以分享的玩具,就会倍感失落。
不仅仅是玩具,一切物质上的需求都应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地满足,在童年时期,就会拥有相对安全的感觉。
而在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在长大后,便会对生活感到不稳定和担心,表现在拼命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或者拼命地挣钱,换取物质。
这种对自己过于严苛的追求,无形之中成为一个走不出的牢笼,令人身心疲惫,活得越来越压抑,找不到生活真正的意义,最终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2. 尊重的需求
儿童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在童年时期充分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
由于小时候认知尚不完全,活跃的思维经常会冒出奇奇怪怪的想法,还会缠着父母追问。
这个时候,父母表现出厌烦,直接就扼杀了儿童的求知欲,在小孩的世界中,认为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们十分信任父母的答案,因此在扼杀求知欲的同时,也容易让儿童内心感到不信任。
许多人在小时候说起梦想,都会说长大以后想要当宇航员、当警察、当明星……这些在大人眼中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却是他们心中最真切的愿望。
在儿童的心目中,十分崇拜那些光鲜亮丽的人和事业,不在乎是否切合实际,他们心中并没有这一概念。
从这一点来说,人在小时候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梦想时,父母不应该打击和嘲笑,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设想未来。
不仅仅是尊重荒诞的想法,还要尊重那些真实的想法。喜欢的食物、衣服、动画片……都应该在小时候被得到尊重,尽管因为年龄特点,喜欢的东西不切实际或难以得到,都应最大限度地尊重他,让其表达自己的喜欢。
尊重的本质就是允许表达,儿童需要表达自己,他有着独特的人格,当他想要表达时,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
当一个人小时候任何的想法都不到尊重,那么他的一生都会活在压抑之中,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否定自己、变得自卑。
3. 爱的需求
爱是一个人最不能缺失的需求,它给人以经久不衰的力量去对抗现实生活,如果失去了爱,那么也就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需求。
小时候是建立情感的关键期,人在小时候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就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想象。
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那么在长大以后,看任何一个人都带有冷漠的色彩,最终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应有的爱,而爱是相互的,当孩子想要对父母表达爱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回应。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孩子学习的范本,人长大后,表达爱的方式与父母十分相似,所以在小时候,就要建立起一个和谐、健康的范本,才不会在长大之后出现偏差。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表达爱的时候,遭到了拒绝,长大之后自然就不愿意再表达,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人,注定会伤害那些亲密的人,令自己活在纠结和后悔之中。
毕竟人在小时候没有伪装,对一个人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那么当自己明确表达却没有得到回应,就会学着伪装起来,对喜欢的人也不再表现出喜欢。
当人的行为和语言无法遵从自己的内心,就会生活在疲惫之中。追根溯源,是人在小时候对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份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就会更需要爱。但又不善表达、不懂爱,因此又很难得到别人的爱。
在这走不出的循环之下,认为自己是不是不配得到爱,内心逐渐变得压抑、疲惫。
童年虽然短暂,却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抵得上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如果人小时候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带来的伤害,在长大之后,无论赚了多少钱,都是无法弥补的。
而所有的缺失,恰恰都会在长大之后拼命想要弥补,一个活在弥补中的人,注定是自卑、压抑,活得很累的。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需要弥补,存在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整。学会爱自己、爱生活,就已经拥有很多,当内心逐渐丰富,会发现失去的也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