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立志考北大,高三一模失利后失踪,70岁老母等待回家

陈延峰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学习和生活,从不让父母操心,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的目标就是北京大学。

然而,在高三一模考试中,陈延峰只考出了570分的成绩,这个成绩,距离北京大学还有100分左右的差距,这样的成绩,让陈延峰闷闷不乐,半个月后,陈延峰突然失踪,再也没有回家,到现在已经20年了,如今,陈延峰的母亲已经年近70岁,她说自己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不想带着遗憾离开,希望能够找到孩子。

这样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学霸”身上。

一、“学霸”为何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北京两名顶尖重点高中的校长,曾经这样描述他们学校里的学霸:

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所有的生活就是被妈妈盯着学习,他们所有的目标都是要成为学霸,考上名校,以至于他们没有自己的热爱,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一定要实现的愿望,也很可能没有人生的意义。

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教授曾经对于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过调查,结果竟然是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学生,从小就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他们虽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他们似乎在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绩和成就感而努力的生活、学习。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获得优秀的成绩而得到表扬时,就可能会走向另外的一个极端,放弃自己,自暴自弃;当他们发现所有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往往内心又是空荡荡的,就有了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无论今天能考多少分,即便是考上北大清华,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你就不是什么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孩子本身不会有问题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一个学生,是怎样被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因为他接触的父母和老师,往往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能帮他考高分,会想出各种办法;一个学生为什么成绩优秀,却接受不了打击?这是因为他一直为分数活着,为了保持在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形象活着,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成绩游戏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夸出来”的,这种称赞,让他们学习有动力,但是也往往变得“要面子”,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和缺陷,而父母、老师对于他们的评价,又单纯是以成绩为标准,这就会埋下一个“雷”,早晚都会被引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内心

北京大学副院长渠敬东说,只想“赢”的教育,会让年轻人过早“夭折”,真正的教育,是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内心,让他们有能力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去寻求他们所敬仰的人,而不是在每一次竞争中,“赢”的别人、战胜别人,最后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缺的心灵。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知道,孩子的生活中,除了成绩,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赢在高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